第三章 最美风景
第(3/17)节
工程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大师米马尔·锡南,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授意下,他命人移走教堂中的祭坛、基督教圣像及遗物,并涂盖了所有的壁画,接着在内部建起古兰经读台,又在原有的建筑架构中增添了许多奥斯曼风格元素。
清真寺的周围还增建了4座气势非凡的尖顶宣礼塔,但它们并非同一时期立起。东南方向的建于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东北方向的建于巴耶塞特二世时期,西向的两座尖塔建于塞里姆三世时期。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时期,这座综合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风格的建筑也进行过几次维修。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国父凯末尔认为它既不适合当作教堂,也不合适当作清真寺,于是将其改建成一座国家博物馆,正式定名为圣索菲亚国家博物馆。只是,人们在习惯上仍然把它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宗教文明,交相辉映
复杂的历史背景让这座拜占庭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结合体,两大宗教文明在它身上交相辉映,几乎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时代的痕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体建筑近似正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面积约有六七千平方米。它包括一个大的中殿、两个小侧殿、一个前殿和一个后殿,每个单元建筑均由大理石砌成。中殿大厅的大穹顶高556米,直径33米,两侧各有一个较小的穹顶。大穹顶高138米,由4根高223米的巨型石柱支撑,是世界上有名的五大拱顶之一。这个穹顶充分体现了拜占庭时期教堂的象征意义——穹顶代表天空,基督在天的中央,四周环绕着按照等级排列的众多使徒。
大理石门
教堂入口的皇帝门上方的耶稣赐予和平画像
中殿大厅的四周分布着凹字形回廊,回廊上整齐排列着40根圆柱,楼上走廊还建有67根圆柱,它们共同承担着整个建筑的重量。中殿大厅的一角矗立着一根巨大石柱,柱身下端终年湿润水迹淋淋,因此得名“泪柱”或“汗柱”。据说查士丁尼大帝有一次头痛欲裂,怎么治都治不好,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祈祷多次也没有用。当他经过湿润的石柱便倚靠着休息了一会儿,没想到头痛病立刻不治而愈。这个说法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一有病情就来触摸石柱,久而久之柱上便出现一个深深的凹洞。有人说,把大拇指插进凹洞并保持双脚不动,若能平面旋转手掌360°,那他许下的心愿便可以实现。人们为泪柱赋予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其实它与查士丁尼毫无关系,之所以表面有湿气是因为柱子的地下连接着贮水池,地底的湿气慢慢凝结于柱身,看起来像是柱子在流泪。
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几乎集中了世间所有的色彩,装饰地板、墙壁、廊柱使用的是彩色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则处处饰以雕花,教坛上镶有精美的象牙、金银和玉石,主教宝座用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线与金银混织的窗帘。
那些饰有金底的马赛克镶嵌画,更是成功博得了所有游客的青睐。教堂入口的皇帝门上方是耶稣赐予和平的画像,在这幅画中,耶稣坐在宝座上,右手手势是祝福之意,左手拿着福音书,上头用希腊文写着:“赐予汝和平,吾是世界之光。”基督两旁圆图内则是圣母及大天使,匍匐在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利奥六世。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楼右侧,有一座奥斯曼时期增建的马哈茂德一世图书馆。那一道道雕制精美的铁花格门里面,曾经收藏着5000部奥斯曼手稿,这些手稿如今都保存在托普卡帕皇宫里。大教堂的二楼还有一道仿制的大理石门,名为“天堂地狱之门”。门的右边有象征天堂的花纹,左边没有任何图案,代表着地狱,据说穿过这道大理石门就意味着到达了天堂或地狱。
大穹顶上有一幅引人瞩目的圣母圣子画像,画像右侧是君士坦丁大帝向圣母敬献君士坦丁堡,左侧是查士丁尼大帝向圣母敬献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幅作品大约完成于10世纪下半叶,属于马赛克镶嵌画里的一件艺术精品。
第(3/17)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