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美风景
第(2/17)节
除了中央主殿,该寺还有三大看点,即光线、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蓝色清真寺最原始的特征在于辟有260扇透光性能极强的玫瑰窗,一层层长圆形玫瑰窗呈扇形排列,将光线搅得五彩缤纷,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彩色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曾对这些色彩丰富的窗户进行过几次修缮,如此一来,虽然室内的透光性得到了增强,但却多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神秘感。那几百块紫红色的土耳其地毯铺满了主殿,踩上去厚厚软软非常舒适,据说它们是来自伊索匹亚的贡品。在支撑大穹顶的4根粗柱上,还刻有美如艺术花纹的阿拉伯书法作品,柱头部分是蓝底金字的阿拉伯文,柱身部分是黑底金字的阿拉伯文。
考虑到几千名教徒会在这座蓝色清真寺里听诵经文,建筑师穆罕默德·阿加在设计时还着力体现出完美的声学设计。不管听众位于大殿的哪一个角落,即使讲经者没有使用麦克风,他们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蓝色清真寺可以说是奥斯曼帝国所建清真寺中最壮观、最美丽的宗教建筑,如今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入选了世界十大建筑奇景。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
“圣索菲亚”在希腊语里是神圣智慧的意思,圣索菲亚大教堂又译圣智大教堂,意即神的智慧。它于公元4世纪的拜占庭时期兴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座矗立在伊斯坦布尔中心地带的拜占庭经典建筑,一度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历经磨难,几度重生
拥有千年历史的建筑杰作必然有着复杂厚重的背景,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这样一座著名古建,它的漫长过往充斥着战争、烈火、血腥与文明,甚至还有来自地底的怒吼。
330年,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宣布迁都拜占庭,将其改称君士坦丁堡。当时,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木质基督教堂,由于抗震能力较弱,教堂建成后没过多久即毁于一场地震。360年,此地重新矗立起一座教堂,人称“麦加洛·埃克莱西亚”,意即大教堂。不幸的是,它于404年葬送在一场大火之中。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下令于原址上重建教堂。415年,教堂建成并对外开放,当时人们即以“智慧之神圣索菲亚”的名字为它命名。532年,尼卡的农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教堂再次被付之一炬。
教堂内部
查士丁尼一世继位以后,决定仍在此地兴建一座庞大的新教堂,他提出该建筑不仅要气势宏伟辉煌壮丽,还要能够抗震、能够防火。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久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奥瑟明和伊斯多罗斯,而皇帝本人则表明愿以皇权保障一切建设所需。
当时,君士坦丁堡会集了全国最好的石匠、泥瓦匠,全国最优质的大理石料,甚至连埃菲斯狄安娜神庙的八根红斑岩石柱也被拆运至此。100多名建筑师和1万名工匠日夜施工,连续工作了5年11个月零10天,终于在537年建起了一座辉煌的拜占庭式大教堂,它仍然被命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穹顶
可是,这片土地如同被诅咒了一般,不断发生着意外。559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又遇地震,建筑师伊斯多罗斯对其进行了修复,将下塌的穹顶抬升625米,并建起前扶垛以支撑主墩柱。869年和889年,教堂在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994年经过大修后重新开放。12~14世纪,在西罗马人的入侵和频频出现的地震灾难中,大教堂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就连一座青铜大门也被入侵者当作黄金大门给抢走了。
1453年,拜占庭帝国行将灭亡,新近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正值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这位时年21岁的年轻帝王指挥大军以“陆上拖舟”的决胜之计,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防御。当拜占庭帝国被毫无悬念地终结以后,这位新主人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同时命人将天主教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一座清真寺。
负责改建
第(2/17)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