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文化盛宴

第(3/6)节
原名贾拉尔·丁·鲁米,“鲁米”是阿拉伯人对东罗马地区的称呼,“毛拉维”是后来的追随者们为其加上的尊称,意思是“大师”“长老”或“我们的主人啊”。

    鲁米墓中摆放的《玛斯纳维》

    在父亲的影响下,鲁米自小接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1219年,西征的蒙古大军入侵巴尔赫,父亲举家西迁,13岁的鲁米一路相随,在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求学,掌握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及各类文学知识。

    鲁米命运的转机发生在40岁那年。据说他当时正在课堂上讲授苏菲学理,突然有个蓬头垢面的家伙闯进来,一把抱起鲁米叫道:“我来了,那么你呢?”刹那间,鲁米感觉体内似有电流通过,他忍不住抱着柱子翩然起舞。那个闯入者名叫舍姆斯丁,两人自此结下一段深厚的友谊,鲁米还特意将自己在此期间写下的诗歌命名为《舍姆斯集》。一两年后,舍姆斯丁离去,普通金匠扎库布与另一位霍萨姆丁又相继成为他的莫逆之交,不断为其灌注着灵性之泉。三位好友对鲁米的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曾做出一个比较精当的比较:“舍姆斯丁是太阳,扎库布是月亮,霍萨姆丁是星星,他们都能指引路人。”

    ◎“知识的海洋”

    当鲁米成为众人追随的“毛拉维”,他在宗教和文学方面已取得了很深的造诣。这位大师提倡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净化心灵、返璞归真,在许多诗歌作品里都体现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1260年,鲁米开始创作鸿篇巨制《玛斯纳维》,十二年后巨著终于完成。这是一部双行哲理训谕长诗,分为六卷共有25700多组对句,内容异常丰富,包含着鲁米对生命的所有体悟和对苏菲修行的所有理解,被誉为“知识的海洋”。

    1273年,鲁米病逝。这位伟大的诗人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在伊朗文学史上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相比肩。经过一生的文字修行,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共同语言体现共同心声,同心同德胜过相同语言。”

    抒情诗人哈菲兹

    若问谁开创了伊朗古典抒情诗之先河?必然是萨迪;若问谁是伊朗古典抒情诗之泰斗?那必然是哈菲兹。哈菲兹一生创作了五百多首精美的抒情诗,是14世纪伊朗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享有“诗人中的神舌”“设拉子夜莺”之誉。

    ◎悲苦的人生经历

    哈菲兹墓

    整个墓园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大花园,到处郁郁葱葱。哈菲兹的墓穴为大理石棺,围绕石棺的开放式八角亭子是后来建的。

    一段悲苦的经历,往往能在诗人灵动的笔尖下绽放花朵——哈菲兹的人生经历恰恰印证了这句话。

    哈菲兹全名沙姆思·丁·穆罕默德·哈菲兹,他于1320年出生在伊斯法罕,后来全家迁居设拉子。家庭的动荡与幼年丧父让这位小小少年饱受生活的折磨,他一边艰苦谋生一边勤奋求学,在少年时期便能背诵全本《古兰经》,人们称其为“哈菲兹”,意即“熟背《古兰经》的人”。

    记忆力超群的少年天才开始学写诗歌,20岁出头即才华横溢崭露头角,博得了世人关注,后来还曾担任过莫扎法尔王朝的宫廷诗人。可是诗人生不逢时,蒙古大军的入侵令整个波斯局势动荡不安,哈菲兹随之遭受到人生中的致命打击——两个孩子早早失去,妻子也先走一步。到了1387年,征伐波斯的帖木儿大军占领设拉子,诗人沦为贫苦的托钵僧。两年后,他带着一身贫病与满腔愤懑黯然离世。

    哈菲兹墓美丽的穹顶

    彩釉砖拼成立体穹顶,每一块彩釉砖与穹顶的弧度都贴合,穹顶下方就是哈菲兹的石棺。

    在哈菲思逝世20年后,人们于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附近为他建起了一座陵墓。哈菲兹陵园已成为伊朗一处有名的旅游古迹。

    ◎引人盛赞的“嘎扎勒”

    哈菲兹创作大量诗歌时,正处于蒙古人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作品对当权者的专制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与教会的偏
第(3/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