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4)
第(2/8)节
绣,从字面上看二者就是一个意思。
绣衣使正是夏朝的特务机关,特务机构自古就有之,并非某朝某代的专利,在王嗣璁的上辈子说生活的炎黄大地,两汉有绣衣直指,曹魏有校事府、南北朝时期有典签、唐朝有不良人、宋朝有皇城司,清朝则是粘杆处,以及名声最响的明朝锦衣卫。
绣衣使设立于夏太宗朝的十二年,前身是仪驾司,最初负责皇帝的出行安保等工作,属于天子亲军,后来被慢慢赋予了各种特务的权限,到了夏英宗朝时职权与官制彻底完备,改名为绣衣使,后面几百年就没有怎么变动过。
位卑而权重是特务机构的特点,绣衣使的首领指挥使不过正三品,与六部尚书平级,只有一人,接下来是两个从三品的左右指挥同知,作为指挥使的副手,封建时代以左为尊,所有就有了虚左以待这个成语,左指挥同知比右指挥同知高那么一点点。
再往下就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有四人,北指挥佥事负责缉捕、南指挥佥事负责审理、东指挥佥事负责线报,西指挥佥事负责后勤,朝野便以四方指挥佥事称呼他们,这七人与麾下的属官们构成了绣衣使的大脑,余下便是充当四肢的地方机构。
夏朝的行政等级是行省、州、县三级,省级别的行政区有十六个,分别是京师永安所在的司隶、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陇西行省、河东行省、河西行省、淮北行省、淮南行省、江南西行省、江南东行省、荆南行省、荆北行省、巴蜀行省、黔中行省、南中行省和岭南行省,州一级的行政单位有二百九十七个,县级一千五百五十三个,正是对应了一京两府十三省三百州千五县的说法。
绣衣使的触角遍布一京两府十三省三百州千五县,司隶由绣衣使本部负责,分驻在两府十三省治所的机构名曰镇抚所,每个镇抚所模彷本部设立东西南北四位主官,职责也是大同小异,北镇抚司负责缉捕、南镇抚司负责审理、东镇抚司负责线报,西镇抚司负责后勤,州级别的机构是千户所,县级别的机构是百户所。
绣衣使的气焰和锦衣卫一般嚣张,绝非等闲人家所能抗衡,绣衣使尽管不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类的司法机构却也拥有探、缉、狱等一系列核心职能,官也好民也罢,进了被誉为活地狱的绣衣使的鞫狱九成九是躺着出来。
绣衣使还兼有寄禄官的性质,寄禄官就是有待遇没有权力的薪水小偷,大批官僚子弟被安置进了绣衣使,王嗣璁这一世的便宜父亲王明行就是在家族的安排下得了绣衣使百户的官职,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事调动,当上了从五品的奉车都尉。
炎黄封建王朝的都城格局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般说来至少是双重同心矩形布局,若是强盛古典王朝还会修建三重甚至四重,夏朝的都城布局就是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嵌套于一体的四重结构。
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夏朝京师四城的守护力量名义上都是禁军,但实际上分得很细,守卫外城与内城的是禁军,守卫皇城的是御林军,守卫皇宫所在宫城的则是宿卫。从这种与天子距离的远近就能得出宿卫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御林军与禁卫军,是天子个人安全的最后一条防线,因此对人员选拔的第一要求是忠诚,故人员均从与国同休戚的勋贵子弟中挑选,这些子弟多在绣衣使中挂名当薪水小偷。
宿卫由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这十二卫组成,排序越是靠前地位就越高,民间俗称为上十二卫或天子亲军,奉车都尉是左右卫这二卫独有的官职,左右卫各五员,这十名奉车都尉的核心工作就是皇帝出行时掌驭副车,可以对标王嗣璁前世的国宾护卫队。
朝廷有从宿卫中提拔年轻人的传统,就成了仕途升迁的快车道,达官贵人都想着法子将子嗣塞进去,王明行因为父亲官职大才得了奉车都尉,只能说朝中有人好做官。
特务系统从来都是品级低但权力大,叶馨仪作为绣衣使系统二把手的小姐,肯定配得
第(2/8)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