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暮寒霽色 一、二
第(2/7)节
早便收了侍妾,也有子嗣,傅家两老因而有些顾虑。
娘亲一点儿也不在意这些。
她深以为,父亲是个可以託付的人。
可父亲不是——他其实心如钢铁。
这也是父亲为何能年纪轻轻,便能担待族长一位,周旋江湖朝堂之间。
他娶娘亲进宁家门,好似顺手携了个人入府。
他对娘亲,是相敬如宾,恩爱欠奉。
再说,族里规矩繁多,一切都有寸度,即便是族长也要遵从,何况是娘亲。
作为正室并不容易,须得管顾许多事儿,一件一件都有对应的道理,非她想如何便如何。
娘亲性情之故,不喜应酬,便同族中长老以及一些人处得不和谐。
这一些,父亲自不会不知情,但他从未居中协调。
而在他俩成婚的第二年,娘亲冒着性命危险生下我。也是同一年里,父亲因族中利益,迎进一个如夫人。
娘亲生了我后,静养了好一段时日,便不管顾族内那些琐碎。父亲娶侧室,自然没问过她。
大约心灰意冷,她原来就冷的性子也越发淡漠。
娘亲待我,也总是淡淡的。
小时不懂,以为她不待见自个儿,但后来才察觉,她的冷漠不过表面。
这么多年,我仍记着小时习字的印象。
开始练字时,握笔不稳,总写不好也不爱写,我更故意写差了,少不得吃上几回板子。
娘亲知道后把我唤去。
还以为她要责骂,却是让我以后同夫子学习完,都去她屋里抄经。
她说,一个人连字都写不好,遑论作人。
要个小孩子端端正正坐下抄经,坦白说,可是一件难为又折磨的事儿。
但后来,我每次想起,只觉得无比怀念。
那时的每一日,我在娘亲屋里抄经,她会着人去燉一碗我爱喝的银耳羹,然后搁在桌边放凉,让我抄完一个段落,正好能喝了。
在我喝着银耳羹时,她会坐在一旁,拿过桌上抄写好的经文,仔细审视,一边与我说解字里行间的道理。
作孩子的年纪,其实半点儿也不能理解那些道理,但我丝毫不觉得无聊。
有时,她会问起我的功课,听我说些学习的事儿,或者同我讲讲她的收藏。她喜爱藏书,但大半留在傅家庄,嫁来之后才又重新收藏了一些。
娘亲若讲到兴处,就会去取来书本,一页一页同我一块儿翻看。
那些时日的午后,娘亲与我相处,犹如寻常人家里的母子。
自我能晓事儿后,便开始自住一院,同娘亲见面时,更不能随意,总要隔着一点儿距离问候。
因此,对于抄经一事儿,我渐渐不觉得厌烦了,甚至希望能多抄个几篇。
但这样堪称愜意的日子,很快到了底。
作为嫡子,所得的自是最好的,可也没有自由。
我从有记忆后,便开始学习许多事儿,包括习武,越到后头功课越重,同娘亲连一面都难见到。
到我七岁时,父亲带我去了太沧山正式拜师。
而后长达七年,我未曾下山,中间只能与娘亲书信往返。
可大抵两人性子相似,写得信里的字句也是一样,寥寥可数。
不过,也是这份性情上的相似,虽只有隻言片语,但我能明瞭之中是有着关切的心意。
只是,娘亲身子不好,后头来信渐渐少了。
终于一次的信里,不是娘亲的字跡,是二叔的。
信里面说,娘亲已在年前离开本家。
她独自一人去了朔州城外的山院。
那山院是娘亲嫁入宁家时,父亲为她置办的。
因为傅家庄便位在朔州城郊。
娘亲那时同舅父他们关係僵持,不好回去探望,她又想念,父亲知晓后,难得体贴了一次,寻了地方置办宅子,让娘亲思乡
第(2/7)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