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艺术俯瞰

第(5/6)节
被投入了军事监狱,后又流亡欧洲8年。此番变故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李凡纳利开始着手写书,同时在游历瑞典、法国与德国期间,他又系统学习了欧洲音乐史。38岁那年,这位流亡者终于回到了土耳其定居。

    1995年,李凡纳利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1999年,他被公认为土耳其的国民偶像,并在当年关押自己的安卡拉军事监狱旧址,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音乐会,吸引了50万土耳其人前来参加;2002~2007年,他出任土耳其国会议员,成为发起土耳其一库尔德和平运动的先驱之一;2009年,这位经历复杂、背景深厚的新锐人物又凭借作品《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一举夺得代表土耳其文坛最高成就的奥尔罕·凯马尔文学奖。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曲折的人生经历让李凡纳利在艺术方面有了不俗的表现,最能代表他个人艺术成就的当属《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这部小说畅销世界各国,在全球20多个国家再版53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又荣获有着“土耳其奥斯卡”之称的安塔利亚金橙电影节的9项大奖。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讲述了一个关于“荣誉谋杀”的故事:来自土耳其乡下的15岁少女玛丽,不幸被身为族长的大伯强暴,她痛苦地发现全家人在等待自己用一根绳子自行了结,而表哥这位退役军人正担负着谋杀自己的任务。在片子里,李凡纳利安排玛丽走出乡村来到海边,并在教授伊凡的引导下走向自我解放的道路。

    本片曾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放映,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李凡纳利说,在今天土耳其以男性为主导的东南部农村地区,这种“荣誉谋杀”依然存在,因为自己不希望任何一个无辜者死去,所以片子里也就没有让任何一项“荣誉谋杀”得逞。至于为什么以大海作为结局,他说:“我就是想让这部作品从陆地开始,以大海结束;从没有希望的生活开始,到有希望的生活结束;从更加传统更加封建的思想开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思想结束。”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dvd封面

    在这位艺术家的心里,该有多么希望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能够看见希望、看见幸福啊。他把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呈现在影片里,也为无数观众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影界“孤狼”努里·比格·锡兰

    努里·比格·锡兰可能是土耳其最近10年里最具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在各大电影节上呈现出来的高度艺术化作品,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不少中国影迷幽默地称其为“nb锡兰”。但在国际影坛上,这位个性导演还有另一个名号——“孤狼”。

    ◎另类电影大师

    锡兰于1959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了一段西至伦敦、东到加德满都的远距离旅程。回国后,他服完兵役彻底改变了志向,在土耳其著名的米玛·锡南艺术大学学习了两年电影制作。

    有些人可能生来即为艺术而活,锡兰就属于这一类群体,而且更精于艺术的另类表现。1995年,他的第一部短片、时长20分13秒的《茧》,便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的最佳短片提名。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对白,黑白画面中只有一对老夫妻站在田野里任风吹拂,仅用乡村小镇、对坐无言、风吹草叶等影像和声音营造出一种渗透人心的诗意与忧伤。

    接下来的其他几部长片作品更是顺风顺水。1998年,锡兰的长片处女作《小城岁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青年导演论坛”最佳影片奖;2000年,第二部长片作品《五月碧云天》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2003年,第三部长片作品《远方》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小城岁月》获奖的那一年,中国导演贾樟柯也飞赴欧洲,当时最吸引他的就是此片。他说:“这是一部用电影语言超越语言的电影,不用听懂对白看懂字幕,仅仅通过电影画面已经能够理解导
第(5/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