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艺术俯瞰

第(4/6)节
得不前往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学习建筑学。但在三年后,帕穆克终于决定放弃学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作之路。此时,他刚刚23岁。

    7年之后,这位年轻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该作品获得《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和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从1985~1988年间,帕穆克在美国度过了三年,先后访问过哥伦比亚大学、艾奥瓦大学,而后一直生活在家乡伊斯坦布尔。

    在此期间,他的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纽约时报》曾称:“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1997年,他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他本人最钟爱的小说《雪》问世,这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的小说。在书中,帕穆克尝试用一种新的写作方法描述与政治有关的故事。2003年,他又出版了另一部关于细密画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获得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土耳其人

    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帕穆克赢得了无数赞誉,作品也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广为流传,有些评论家甚至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2005年,帕穆克的作品《伊斯坦布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令他没想到的是:此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由于几位评奖委员对于是否应该给他评奖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帕穆克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不过,这巨大的遗憾很快得到了弥补。2006年,《我的名字叫红》顺利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他捧回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帕穆克由此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土耳其人。当时,瑞典皇家学院给出的评奖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那么,帕穆克本人是怎么想的呢?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一次演讲《爸爸的手提箱》,这位文坛大师说道:“小说是一个人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创造出的东西,是一个人退却到一个角落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文学的意义。文学是人类为追求了解自身而收藏的最有价值的宝库。我们需要耐心、渴望和希望,创造一个只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深刻世界。真正文学的起点,就从作家把自己与书籍一起关闭在房间里的那一刻开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畅销小说家奥尔罕·帕穆克在纯真博物馆内

    “国宝级”作家李凡纳利

    若问中国人,谁是现在最好的土耳其作家,也许有人会回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穆克。但若是问土耳其人,得到的回答肯定是李凡纳利。李凡纳利是谁?他是土耳其的“国宝级”作家,是土耳其的国民偶像。就连帕穆克也得承认:“李凡纳利是土耳其音乐、文化及政治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大师的双层光环

    身为国宝级人物,李凡纳利有着耀眼的双层光环,他不仅是土耳其当代文学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在土耳其国内,这位艺术大师拥有足够的实力与大批忠诚的粉丝。他创作的歌曲有30多首在土耳其家喻户晓;他为土耳其电影《自由之路》配乐的曲子,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他的早期小说《炼狱中的孩子》由瑞典、德国拍成电视片;他执导的电影《铁地铜天》《迷雾》《veda》等在各种国际电影节屡屡获奖。

    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意味着李凡纳利必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确实,他的历程充满曲折与艰辛,写作与音乐、和平与斗争几乎填满了整个生活。李凡纳利出生于1946年,早先是安卡拉的一位出版商。25岁时,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出版社关门歇业,李凡纳利受到牵连
第(4/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