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俗揽胜
第(5/10)节
自19世纪后半叶起,西洋音乐传入伊朗。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浸淫,伊朗虽然吸收过不少西方乐器,但在音阶结构和旋律特点上依然保持了本土特色。如今,在伊朗每年都会举行的“大学生音乐节”和“曙光音乐节”上,便可鲜明地领略到这种音乐特色。
◎流浪者音乐
在伊朗的许多小村落都能听到奇特的“流浪者音乐”,它能在流浪者狂舞时轻易制造出狂欢气氛。当流浪者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人会用冬不拉演奏一段固定的乐曲,在充满激情的弹奏、强烈的节拍下,演奏者还能在主旋律下放声高歌,令围观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些流浪者演奏的音乐都在“木卡姆(音调)音乐”之列,他们通常在第一阶段演奏“肃静木卡姆”或“形式木卡姆”,第二阶段演奏“祈祷木卡姆”。每当唱到“伟大虔诚的阿里”时,围观者会同声歌唱,接着打起手鼓,热烈地赞扬真主……到了最后阶段,他们会演奏“杰鲁沙希木卡姆”“巴纳乌斯木卡姆”等乐曲。这些木卡姆的音律极强极快,极易调动气氛,流浪者们更会伴随着欢快的鼓声和有节奏的击掌声,不停地狂舞。
在伊朗的声乐表演中,还有一种难度极高、独一无二的装饰性真假声交替的歌唱技巧,演唱时,表演者会在高音区进行一大段大幅度颤动的长音托腔,闻者内心激荡,无不动容。
伊朗器
伊朗的传统乐器品种繁杂,弹拨乐器有塔尔(六弦琉特)、塞塔尔(四弦琉特)、桑图尔(扬琴)和卡龙(近似维吾尔族乐器卡龙);拉弦乐器有卡曼恰(类似于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吹管乐器有唢呐、称为“纳伊”的箫;打击乐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
伊朗建筑
古代伊朗曾是城市、筑坝以及工程建设的中心,建筑业繁荣鼎盛,时至今日,这个国家仍然留存着数百座历史古建。那些风格鲜明的城市杰作令伊朗顺利成为世界十大古代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摇篮。
◎风格不同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伊朗建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伊朗古代居民将山岳视为神圣宗教的象征,遂把建筑物建成宛如高山的形状,比如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恰高·占比尔塔庙遗址,即是古代伊朗建筑的代表。
聚礼清真寺的砖结构圆顶
伊斯法罕城中的聚礼清真寺是伊朗现存此类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被视作“自公元841年以来1200多年间清真寺建筑发展史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观展示”。这里没有其他清真寺中色彩鲜艳的马赛克磁砖装饰,朴实的砖结构更显出建筑本身的宏伟和技术的精湛。
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建筑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聚集在当时的政权中心,建起了辉煌雄伟的宫殿,如贾穆希德“百柱厅”“冬宫”等遗迹。虽然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这些建筑遗址上装饰的精美浮雕依然栩栩如生。
安息王朝的建筑融合了一些希腊风格,形成独特的四角庭院、拱形圆顶、四侧拱廊,与壁画、绘画、石灰雕塑等装饰融为一体。这种安息王朝特有的建筑标志,传播到两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拜占庭和萨珊王朝时期。
伊斯兰进入伊朗后,建筑风格有了很大改变。此期的建筑在以前的基础上利用几何学和重复的形式,同时在建筑外表用光滑的瓦片、雕刻后的灰泥、带图案的砌砖、花色图形、书法等进行了精美的装饰。如今伊朗大部分清真寺,都是按照这种风格建造的:清真寺内有一个空旷的中心场地,一个朝圣地麦加方向开的大正门,中心场地通向拱顶的圣殿,其他三个方向都有拱廊和圣坛,以及连接圣坛的大厅。
到了萨法维王朝,伊朗建筑又登上一个新高度。伊斯法罕取代加兹温成为新的王都,迅速发展成为东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这座新兴城市里,大量使用镶嵌装饰的宫殿、清真寺、花园、桥梁等建筑物相继建立,最终形成“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壮丽景观。
第(5/10)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