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七节 从理论转向记忆

第(2/4)节
“当下”和“熟悉”的存在。大家不要以为这又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真实的替换。但如果没有深层分析,也许无人能看出“活在当下”和“和妈妈捉迷藏”之间有何联系。

    如果不去了解儿时那段记忆,即便是重复强调一万次“活在当下”,也不会有效。

    因为传授者始终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就不要期待从根源上改变他人……

    做个比喻:心理医生就像一个侦探,破解到底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的健康状态,找出这个凶手,并“绳之以法。”排除患者的隐患。

    但是,话又说回来,凶手虽然找到,但是伤害的已经伤害了,怎么能还原呢?只不过是给患者一个慰籍而已。

    的确,我们看惯了这种破案场面。——凶手已经绳之以法,可是死者逝矣,人死不能复生。不管科技有多发达,也不能将逝者复活。即便是克隆术,也无法复制意识。

    但是唯一有一样东西可以将逝者复活——记忆。即便逝者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记忆就像是一部永久的摄像机),记忆也可以还原他生前的样子。

    这是否说明,人的记忆是上天赋予的最高灵性呢?不容撼动、可以重生的呢?

    科技办不到的,记忆可以办到。即便是克隆术,也无法复制你的记忆。你的就是你的,任何人都不可撼动。

    所以,心理健康也应如此。任何消损的东西,科技无法完全还原,除了记忆。

    所以,迷失的健康自我,也一样可以用记忆还原。

    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患者加强回忆最早时期的最健康状态。因为那是他的根基,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的根基。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表面陈述,到底记忆是否真有这么神奇,大家的先天感觉应该能够知晓

    可以这样说:在人格方面,除了父母,没有任何人敢妄称老师

    所以,接下来的篇章,就是把复杂的心理症状、理论化的心理分析还原为患者曾经真实的生活经历;具体来说,是与父母有关的生活经历。

    没错,前面的例子无不围绕和父母生活经历展开。

    但都是在心理分析者的引导下挖掘,患者只是为疾病和父母的逻辑联系而感觉到豁然开朗。

    从前对疾病的困惑与茫然似乎已荡然无存。

    混乱的人生终于得以理顺。

    但是,他依然无法自主。

    因为这一切都是借助心理分析者的力量。

    就像一个人听到一个怪声,很害怕。

    这时有位长者告诉他,这只是蛙声。

    他的恐惧立刻烟消云散。

    似乎这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不需要再讨论。

    但事实并非如此。

    长者为他解释怪声的来源,只是消除了他此次的恐惧。

    等到下一次新的未知因素产生,他又会恐惧,而又需要长者再次解释。

    心理分析也是如此。

    所以,要消除心理分析者的影响,让患者自己理解恐惧的来源,才能真正消除症状。

    没错,前面说过,心理分析者即患者父母的影子。

    患者应该能够将心理分析者的理论融会贯通,吸收为自己的。

    就像孩子吸收父母的因素一般。

    但是,父母和心理分析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等同。

    因为,父母是不会像心理分析师那样有条理和逻辑地帮他解决恐惧和焦虑。

    所以,父母和心理分析者在患者心中并未完全融合。

    现在要阐述的,是更深层的父母关系,会渐渐地把心理分析者的影响消于无形之中。

    只剩下父母的声音。

    现在,就每种症状与不良情绪,与父母经历一一对应起来。

    就某例而言,某抑郁强迫症患者s男子,经过长久地深层心理分析后,已感觉自己再无任何心理问题。

    但是,当现实中突然出现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