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一百四十九章 都督府的筹划

第(1/4)节
    “早就该往倭国走一步了,你还欠我东京一块地呢。”

    年底的时候,南河和宁靖的几位大佬同时被喊回台北开会。王浩打算把九州夺过来,或者至少夺过南半个岛子,给自家在对倭方向建一个前进基地。

    让他没想到的是,许三多期望的比他还要激进得多,他的建议是整个中南半岛的布局到此暂时告一段落,都督府的直属领地就到淡马锡岛为止,后面重点改为全线北压。

    “在台湾待这么多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几年待在西贡,发现热带真不是能发展起来的地方。”

    一年将近八个月的时间都是雨季,大规模建设只能集中在四个月的旱季里,甚至投入巨资的建设项目,没准一场暴雨全部垮在水里。许三多感受最深的,就是热带财富来的快但是实在难积累。

    “两年最多能种7季稻子,老百姓随便种三四亩就足够一家吃饭,种多了也没用,如果卖不掉放家里也烂掉。”

    许三多说的还是从大清国和台湾去的国人,进取心会消磨但还算能踏实干活,那些真腊人或者各种土人更加不堪,差不多能不饿死就回家歇着了。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记录片,说四大文明古国还有欧洲文明都发源于温带,现在想想好有道理,别看热带自然条件那么好,你看看有发达国家是在热带成长起来的吗?”

    这还真没注意,王浩脑子里过了过,有些不太确定“新加坡算一个吧?”

    也许,好像,似乎还真没了……

    除了这个特例,其他赤道线上的不是非洲那些天天内战的,就是中南美洲政府天天和毒枭打仗的,要不就是东南亚给别人当原料基地的,热带难道真是因为资源太丰富命就不好吗?!

    许三多摇了摇头“这东西咱不是理论家搞不清楚,但是我本人在南河工作效率比在台北时候低多了,不是因为天气就是因为自己犯懒,就是干不出活来。”

    实际上许三多对倭国也不太满意,那边自然灾害也相当多,主要是台风和地震,每隔一些年就对人口、财富来一轮小收割,不过周围除了倭国就剩下大清国,选择题还能怎么做呢?

    打倭国不会败的,这在都督府里有共识,但能不能胜,或者什么叫胜利争议很大。

    许三多的意见是彻底的征服,哪怕花的代价再大,时间再长。他认为倭族三岛,不管面积还是人口基数,已经足够在这年代称霸一方。再说如果真有这么大底子,还有什么不能干的呢!但王浩觉得绝对没那么容易“一个从没有被人征服过的民族,他的底蕴是不可忽视的。”

    再说就算打下来,想融合也很难,都督府想尽各种各样办法捏在一起的国人、准国人刚刚达到四百万,甚至这会儿说融合到一起都还嫌早。不管怎么说,反正打是共识,先干一仗把口子撕开再说,说征服还太早了些。

    这个年大都督府基本没过,趁着三地的官员都在台北,各衙门开始疯狂作预算、做计划。

    动员司年后要把台湾四个旅全部征召满员,此外他们还要再集训几千基干民兵;参军司的活最多,按王浩的要求,他们要根据倭人抵抗程度、前线的损失等等制定不同的行动案。这帮小参谋们不停的计划来计划去,按照轻度、中度和重度设计了六套方案,数十个子方案,最后提报上来厚厚的三百多页纸。

    民政活最琐碎,方司观看着给他的任务书,嘴里轻轻舒了一口气。要不是自己早有不祥预感,把小两万入籍清国劳力和四万契约奴大部分释放在台湾本地,那完成都督府这四万户九万口的征召简直要难上天。这几年,有野心或者贪图土地的人家老早就哗啦哗啦流到南河、宁靖去了。

    外交司活最简单,他们计划去大清国哭哭穷,如今船、武器或者粮食都不需要清国帮忙,甚至打这仗多少有个目的就是消化多余的粮食。王浩最想要的也就是个免税,毕竟康熙爷给琉球十年免税没剩多久了。

    还有一个是开港,只广州、厦门两地实在不够用,王大人这次想把宁波和乍浦忽悠
第(1/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