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一百三十一章 缓慢的变化

第(1/4)节
    十月中的一天,许三多正在西贡行辕里办公。因为年底前要回台北成婚,所以他这段时间又是调研又是召开会议,事务比平时多不少。台湾的月份说的是农历,合着阳历已经十一月底。就是这月份,许大人在房间里也只穿一件短袖军便服,毕竟西贡这地方离赤道可真没多远。

    他的贴身侍卫吴子洪轻轻敲办公室大门“军门,有个外交司资深主事李潇从台湾过来见您,您现在有时间吗?”

    这人许三多认识,就是那年暹罗事变时候北大年商馆馆长,因为判断敏锐,应变得当,马上被外交司调了去。他本人还因为撬开暹罗外交口子得了一枚三级卓越章。

    “让他到小会议室,我去那儿见。”

    李潇个子很高,长的仪表堂堂,一张脸上晒得黑里透红,上面挂着侯胖子式的微笑,看样子最近没少往各地跑。这位看许三多走进房间,马上站起来鞠躬“军门,草民这是找大人帮忙的,大人得多给我点时间。”

    这什么情况?这老弟年纪轻轻已经从六品的官,前途雪亮的很,怎么又变成草民了?

    许三多拉开张椅子坐下“行,你直接说吧。”

    事情不复杂,通商司经过这些年爆炸式发展,麾下已经有九十几条大小船只,他们还垄断着对倭、对朝独家经营,手里还攥着对大清国各私港的走私、对吕宋、巴达维亚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大宗贸易,同时还兼营21个商馆之间的航线,慢慢的体系变得越发复杂,效率一直在降低。既然这样长痛不如短痛,郑晓松就做了个方案,他的办法是——瘦身。

    首先对大陆贸易,走私港最多,品类也最复杂,以后对大陆的走私通商司专控金、银币、铜钱和丝,其他贸易全部放出去,有一个专门的小部门叫‘对清贸易科’会控制货品和船期,哪怕自营的品类也未必自己船运,还要看港口看船期配载。

    对朝、倭同样有个专门的小组控盘,用船期和港调节用船,对南洋各商港是另一个小组操盘。同时通商司准备在西贡设一个大库,后面往返南洋各地的贸易网,就用西贡为核心来织网。

    这样等于北面台北一个核,南面四千五百里外西贡一个核,双核驱动各地的货品流通,将来南洋各条航运线路能短很多,效率也会提高。通商司只要控制好这两个中心仓之间的货物匹配和输送就行。

    这当然是好事,要知道西贡和台北军船来回走一趟都要二三十天,商船那就别提了,这么一搞南洋各条航线效率一下能提高很多。但这么一调整出现个新问题,就是瞬间通商司直属船队过剩了。

    如果贸易量不快速增大的话,他们测算了一下会剩下二十几条船。而且将来从台北到印度的准洲际运输、台北到西贡的大宗运输逐步会置换成荷兰式盖伦,这二十条都是旧船型也用不上。

    商船如果拍卖肯定有人接盘,民间船只需求旺盛的很,但通商司觉得这么做对那些船长和水手不太公平。事情靠筹划,郑晓松这么算来算去,忽然发现个短板。

    台湾的商线集中在远东到南洋、吕宋、爪哇岛一带,或者就直接跳过去,走大船一路到印度。中间苏门答腊大岛只有巨港(岛东南角)有商馆,马六甲海峡内侧一个商馆都没有,缅甸沿海也一样。这一整块区域,除了有些民间商社偶尔跑,几乎算空白的。

    既然这样何必不成立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从马六甲海峡一路往西铺商线呢?这计划一提出来得到所有船长赞同,毕竟这么搞自己就能当老板了。

    这件事情最初和李潇没关系,但是这公司如果成立,官府才是大股东,毕竟船长和水手们一下子凑不出那么多银子。等初算完股份,董事会就有大半需要官方代表担当,李潇就是这么被选中派过来。他有外交经验,商会以后要和好多小国协商开商馆的事情。

    “军门,我仔细研究过都督府用意,也问过不少船长,苏门答腊和缅甸沿海的商港、货物,国与国关系,觉得这事大有可为。”

    披着官府的皮进公司,那将来身份是裁判员,而小李同
第(1/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