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朝廷
第(2/3)节
这点小事坏了自己脸面,他是不肯做的。这事且先记下,以后有机会再发落,康熙转了话题“卿是闽人,福建如今可还有海寇?”吴英又得站起来回话“海寇断不至蔓延,若蔓延,任臣等何用?”他又低头施礼“唯海中与城郭不同,海中汪洋乘一小舟,又随处可藏匿,若商贾失利不得已走而为盗往往有之,不可遽谓之海寇也。”他说的很实在,皇上觉得特符合他对武将的期待,于是改任吴英为舟山总兵,又当场手书四个大字‘做万人敌’赐给吴将军。
皇上还问吴英如何看倭寇。倭寇在明朝中后期特别严重,那时候正逢日本战国,无数落魄武士浪人勾结海商到中国沿海劫掠发财。那都好几十年前的事情,这一代人一般只闻其名未闻其实。吴英也见过倭人,他在国姓爷手下当小兵的时候,郑军中有一支‘倭人军’是精锐部队,经常在攻坚夺寨时出奇兵使用。所以他老实回答没亲手过过招,但自己对倭寇有一定了解“倭人穷困又极残暴,成军往往悍不畏死,若有百人一队就是大敌。若倭寇一起,当为我朝大患。”至此,皇上觉得一个武人能给朝廷的建议已经圆满,他对吴英的奏对非常满意,心里把这个高出常人一头的大个武将排在可用名单上。
等吴英叩头下去,君臣几个继续讨论国家大事。今天讨论的都是恶心事,第一件就是英圭利人炮击闽江,朝廷收到福建几位大员联名上疏,按照奏章说的,夷人极为无礼,先是要求大清国总督出面赔罪,在遭到拒绝后悍然冲进闽江河口,还好闽安协战备充分在离城几十里外包围夷人船只,经过激烈炮战击伤夷船。福州还捞到夷人浮尸两具,估计应该打死打伤夷人二十余人,自己也有近二十人伤亡,一条大船也被打成重伤。另一份请罪折子是隔一天到的,这份是说夷人在逃出闽江口后又奇袭海坛岛,海坛镇完全没有防备,被击沉两条大船、击伤四条,人员有六七个伤亡。
康熙手里还有一份福州将军秘折。设将军就是为了监控当地军政大员,也有义务把这种军国大事报上来。这份折子写的更细,具体描述了当时近四十条船包围夷人一条大船,结果被夷人在狭窄的闽江里掉头逃走,英圭利人在船掉头的一瞬间还发炮打烂了一条赶缯。对这件事,兵部的意见英圭利人主动向大清挑战,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不过不晓得这个夷国在哪里,所以建议朝廷发兵围困澳门,逼佛郎机人交出英圭利船只,康亲王也开口支持这个结论。
康熙倒是比兵部内阁都清楚夷人情况,他已经在地球仪上请传教士标注出各个欧洲国家以及他们的殖民地。从图上能看到,这英圭利夷可是占了不少地方,不过在南洋他们没据点,离大清国最近的远在天竺,距离广州怕不要上万里。派兵去打那肯定是算了,连打几百里外的台湾都得积聚十年,万里外爬到半路上估计都得饿死。
也是因为离得远,其实康熙并不担心,距离远是相互的,自己打不到英圭利人,他们也没办法挑战大清。其实真正对大清有威胁的就是一个罗刹夷,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到黑龙江和外蒙古,这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另外西班牙夷占了吕宋,那儿距离广东挺近的。吕宋夷人最近几十年很老实,暂时也看不出危险。
荷兰夷也猛,他们在南洋大小据点几十个,只有他家是有能力调动船队和大清冲突的。施琅奏折说的三条,就是怕大清撤退荷兰夷占据台湾这条真正打动皇帝,占了台湾的夷人,那对东南沿海威胁太大了。于是康熙借坡下驴,派兵围攻澳门就算了,皇帝心里明白葡萄牙夷哪里敢动英圭利船,只不过朝廷脸面失不得,那就派员到澳门对夷人进行申斥,严禁澳门夷和英圭利人交易,而且通报沿海,以后就是通商也不准和英圭利人贸易,如果遇到英圭利人船一律发炮赶走。至于福州那几个英圭利人先关着吧,过段时间等这事风浪下去再放回澳门。
琉球被倭国攻打这事儿也很讨厌,完全没办法处理嘛。元朝时候够强大吧,西边都打到多瑙河了,康熙还特意看了看多瑙河在什么地方。世祖忽必烈三次遣使倭国要求投降,人家倭国杀了三次使者。后来把元朝惹毛了两次派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