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91节

第(2/3)节
。这该如何是好?”

    此前曹丕、曹植的嗣子之争尚在暗地里,今日杨修、丁仪二人当着众人的面,劝曹操立曹植为嗣子,已是向曹丕开战的信号。

    陈群脸色并不好看,说道:“群与仲达冒死进谏,劝大王深意,勿行废长立幼之事。幸大王采纳良言,让我等退下,深思再议此事。”

    “若按二卿如此言语,某岂不危矣!”

    曹丕沉不住气,愤恨说道:“杨修、丁仪二人,今后我必杀之。”

    司马懿拱手请罪道:“臣才疏学浅,有负公子重托!”

    曹丕生了会闷气,说道:“此非卿等之过,实属三弟能得父王之心。”

    顿了顿,曹丕问道:“事已至此,如之奈何?”

    “这~”

    司马懿沉吟少许,说道:“公子勿忧,古来废长立幼,常是大事。大王如欲废公子,而改立三公子,恐今日已下决心。今大王犹豫不决,非是不愿,而是疑似不能尔!”

    “不能?”

    曹丕念叨几下,问道:“仲达所言,是何深意?”

    “公子自幼年时起,便随大王南征北战,继副丞相,任五官中郎将,常留守中枢,安抚人心。”司马懿分析说道:“得公子恩惠者,有成百上千之众,根基渐成。”

    “而三公子,理事颇晚,性情直率,任性而行。今虽有杨修、丁仪等人相助,但根基甚浅,难以与公子相较。公子可效商山四皓之事,笼络朝堂上卿,为公子谏言。”

    “当笼络~?”曹丕问道。

    “公子,吴侯到了!”侍从说道。

    “速请!”

    孙权趋步入堂,拱手说道:“大王有要事商议,耽搁时间望公子恕罪。”

    “无事!”曹丕起身迎接,问道:“仲谋,大王可有询问立嗣之事?”

    孙权摇了摇头,说道:“大王咨询江淮之事,不曾谈及立嗣之事。”

    曹丕拉着孙权坐下,说道:“仲达让丕行效刘盈请商山四皓之事,笼络上卿,显丕今下之根基,并为某进言。仲谋以为如何?”

    “仲达高见!”

    孙权说道:“不知当笼络何人?”

    “崔琰,崔季珪!”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司马懿说道:“公子当笼络崔季珪,若能得崔君相助。太子之位,公子唾手可得!”

    “崔季珪?”

    陈群神色有异,说道:“三公子为崔季珪兄女婿,按关系而言,崔季珪为三公子外戚。于情而言,崔君当助三公子,今岂会襄助公子?”

    “不然!”

    司马懿为众人解释,说道:“崔君为人公正,不喜任性放肆之人。三公子虽为兄女婿,但三公子为幼子,为人随性,崔君多半不愿相助。”

    顿了顿,司马懿补充说道:“懿兄朗与崔君友善,曾在书信中论讨嗣子人选,崔君以为当立长为先。公子若能侍崔君为师,采纳忠言,崔君必心属公子。”

    相较于司马懿,众人常忽略了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及弟司马孚二人。

    司马朗长司马懿八岁,在董卓乱政时,他敏锐察觉到关东诸侯与董卓必有一战,故而率族人逃难,躲过一劫。

    二十岁时,便入曹操的帐下出任官职。为官期间,因政治能力出众,为人勤俭节约,加之司马氏与曹氏的紧密关系,司马朗升任到兖州刺史。

    然司马朗岂能那么简单?

    司马朗善于交友的能力,为司马懿铺平了仕途。

    司马朗受河内名士杨俊看重,与同郡的常林、王象、赵咨关系紧密。得父辈关系,司马朗与颍川士人陈、荀等士族关系也好,司马懿便是由荀彧举荐于曹操。

    不仅于此,司马朗与并州的王凌、贾逵二人关系友善,且与冀州的崔琰关系也好。自荀彧、荀攸陆续病逝后,司马懿便得到崔琰提拔重用。

    以上这些人在曹魏国中皆出任上卿、高官,兄长司马朗去世后,司马懿袭承父兄的关系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