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6节

第(3/4)节
后又扩充到万余人,质量较以前好了些许。

    在大决战前后,刘备兵马军力虽有折损,但得益于收降江左归降军队,军力又有扩充。在甘宁率部归队后,丹阳郡内军力膨胀到一万八千人之众。

    移至京口后,刘备巡视诸部军营,发现老弱军士太多了,且各部人马参差不齐。因而刘备决定让诸葛亮负责裁撤数千老弱出军营,且再募兵六千,合得二万精壮士卒。

    至于为何要仅能称为精壮,而不能称精锐,在于军士操练、武艺、纪律,及甲胄、兵器、弓弩等武器配备上。

    徐庶沉吟少许,说道:“今兵虽有二万之众,但新卒甚多。今裁撤四千老弱回归郡县,岂不可惜?不如保留下来,令其镇守城郭,或是督运军粮。”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主公以为可重启郡县兵制,此四千军中老弱今后落户丹阳,按前汉法度,由丹阳太守管辖,负责军伍调配,入为民籍,出则戍郭。”

    光武中兴后,吸取西汉的教训,又为与民休息,放弃西汉的郡县兵制,转而使用募兵制,利用中军、边防军征讨四方。后随着东汉政治局势的恶劣,黄巾起义发生,东汉为平息叛乱,只得让地方自行募兵。

    诸葛亮与刘备深入探讨两汉政治,决定重启郡县兵制,将这批老弱利用起来。重新毕竟丹阳郡大,山越又多,在地方上保持武装力量,颇有必要性。且他们归属民籍,与负责征战的军户不同。

    徐庶点了点头,担忧说道:“启用郡县兵制亦是可行,但主公欲养两万兵马,仅凭丹阳一郡之力恐有不足啊!”

    诸葛亮撑在丹阳郡的舆图上,说道:“可行轮换戍卫之制,以七千兵马为常数,三批更换。以丹阳郡当下赋税钱粮,足可供给七千兵马。让军户闲时劳作,积蓄粮草,以备作战外出,家中无人劳作。”

    说着,诸葛亮手指在舆图上比画,说道:“句容周围湖泊众多,土地肥沃。山越三千军户,可移到此处屯居。迁徙募兵之事,暂劳元直负责。”

    “诺!”

    诸葛亮将募兵、迁徙之事与左将军府上的官吏协调好,将军政要事写成书信让人送到襄阳,让刘备委任将校及核验政务。

    次日,诸葛亮又带着左将军属吏,向南乘船数十里到曲阿县。

    站在高陵水畔,严畯摊开水利舆图,说道:“高陵水过曲阿,于此处与诸水汇为巨浸,夏秋雨多,水势汹涌,常会侵犯农田。后汉时曲阿县数次上报,州郡置之不理。”

    严畯在山越迁民,新设浙阳县上表现出众,被刘备提拔为曲阿县令,离京口、秣陵甚近。从县长到县令,严畯无疑是升迁了。

    一向了解水情的严畯初到曲阿县不久,便向左将军府汇报曲阿后湖的水势灾害。诸葛亮抽出时间,赶到曲阿解决问题。

    诸葛亮轻摇羽扇,指着水利舆图,说道:“高骊山拔地而起,此为低洼之所,甚易汇聚成泽。泽虽易泛灾,但周围土壤肥沃,若能得湖水灌溉,又可成为一富庶之所。”

    说着,诸葛亮眺望高陵水河畔,指点说道:“曼才,你且善知水势,若在此截留高陵水、马陵溪,令其汇聚成湖泽,以灌溉周围田亩,何如?”

    严畯沉吟少许,说道:“截留二水,上筑堤坝,开渠入田,诸水汇成湖,修为塘陂。若简单估算,至少可灌溉数千顷良田。”

    “对!”

    诸葛亮早就探访了解过曲阿的水势,说道:“修筑成塘陂,正春夏,雨水涨满,可引溉田苗。河水干浅,又得湖水灌注,商旅往来,可用舟舸,免用牛牵。若霖雨泛溢,即开渎泄水,通流入江。”

    继而,诸葛亮笑道:“届时丹徒、武进等地,或可受此湖水之利。百姓可得富饶。田亩肥沃,百姓宜耕,粮草盈仓,甲兵可食,则民众亦可丰饶。”

    他人扩军基本是穷兵黩武,但诸葛亮敢让刘备扩兵二万,说明他有信心能养得起二万兵马,甚至能养得好。

    在严畯上报曲阿的水情状况后,诸葛亮早就留心。在来曲阿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