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当策划 第74节
第(3/3)节
0年以后,我们来看看,我们到底有没有实现心中抱负,我们有没有守护好心中那片净土。”
学子们虽然在县学第一次经历这样奇妙又匪夷所思的讲学过程,然而到底意气风发,听到陆久安这么说,心中都存了一口凌霄之气,想着,10年以后我必定能夙愿以偿。
学子们同意,随侍们便把答案塞进陶罐里,用黄土和水泥封了口。
那瓶装着满室清辉和情怀的陶罐,在众人的目睹之下埋入土地,学子们只觉得,埋下去的仿佛不单单只是一张纸,而是一颗等待破土发芽的种子。
众人又回到教室,按照原来的座位坐好。
陆久安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于庶人逝者。”
学子们作惯了八股文,倒没去注意这五个字是如何清俊隽永,而是下意识想到,若是放在会试里,这就是道截答题。
让他们来作,会怎么破题承题?
一息之间,随着这五个字,底下的学子已经把四书五经从脑海里搬出来翻了个遍。
随后,学子们便呈两极分化,熟读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一眼看破。
而不甚熟悉的,则在心里纷纷大骂陆久安出的题目实在阴险狡诈。
幸好他不是学政大人,实在是这一题太偏了,不仅是个截答题,还是个书章外题,一般学政选题大多也就选自一本书算了,偏陆县令他截了两本隔了十万八千里毫无关联的书搭在一起。
于庶人,原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出自《礼记·大学》。
逝者,原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
前一句讲的是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后一句则是孔子带弟子前往泗水观洪,见滚滚黄河奔流不止,有感而发。
好嘛,这下不仅搭得远,还搭得滑。
倒不是说这题目难,而是太简单,正因为简单,可以破的范围就太广了。
两句经义搭在一起,你既可以用万物变化其心不移来破,“圣人成其道,正己待无常乎。”
也可以用时光短暂,当利用有限的时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破,“圣人时短身微,得其道长其身也。”
还可以引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进学不已,流水不腐来破,“盖工学者,累土积末而不缀。”
总之破题千千万万,端看高低。
学子们想到此,都不约而同抬头看向陆久安,看他会如何破。
陆久安他......
没有破!
他是来讲学的,是要讲书中大义,不是来教他们如何破题承题写八股文的。
于是陆久安从逝者入手,先感慨生命和死亡。
“混沌始开,化蜉蝣,生草木,衍血肉......”陆久安此论把圣人之义和未来的生物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再参考清朝龚自珍先生的己亥杂诗来阐述:“人死身灭,落红成泥,化山水清风,而色无,而形空,乃寄太虚也。”
人走出时间之后,就变成了宇宙中最微小的粒子,山间的风是他,天上的云是他,摇曳的大树是他,飞舞的蝴蝶也是他,虽然离开了,却满是人间。
第(3/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