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山海关攻防
第(3/4)节
动机关使横木缩回,桥面便会翻转,令敌坠入壕内。
这道护城壕之后是瓮城和冯垣。瓮城是主城门外的半座小城,墙高七十尺。瓮城城门偏设,当城门遭到敌军攻击的时候,城楼上的守军也能射杀攻城敌卒。敌军一旦攻破瓮城,同样会陷入守军居高临下的四面夹击之。冯垣是用泥土夯实的矮墙,高约十五尺,守军伏在矮墙后,射杀翻越护城壕的敌卒。
在冯垣之后,就是拒马带。这条拒马带宽有十尺到二十尺,主要是阻挡敌军架设云梯。在守城士卒出入的地方,拒马和鹿砦都埋得比较浅,以方便守军移动,并加以显要标志,让城墙上的守军重点防范。
拒马带之后就是城墙根了。又高又陡的城墙虽然不利于敌军攀爬,但也是城上守军的射击死角。然而,清军利用一年多的准备时间,在城墙上修筑了大量的“马面”和楼台,弥补了这一缺陷。
马面突出城墙外侧,与城墙合为一体,守军可以居高临下射击,消灭城下死角里的敌军。马面上设有可供士卒休息的战棚,战棚四周有木桩围护。这种防御设施过去只有边塞要隘和边郡大城才有,但清军竟然把它应用到山海关的防护,这让华山诸将大为惊讶。
修筑马面的工程显然大了一点,清军在延墙上按照正常防御办法,修建了大量临时楼台。
楼台的作用很多。虽然山海关的城墙顶部很宽,一般在五十尺到七十尺,足够守军灵活自如地机动和战斗,而且延墙两侧的女墙又高又厚,尤其是外侧女墙,都开有密集的外宽内窄的射击孔,城角也还建有坚固的角楼。但这些防守设施在战时根本不够用,必须添置临时楼台。
在延墙上,清军每隔两百五十尺建了一座突出外侧城墙五尺的观察楼。每隔八百尺建了一座突出外侧城墙十五尺,以消灭城下死角和夹击城下敌军的木楼。同时,每隔八百尺还竖起了一面用高尖木桩连成的横墙,木桩的高度约为十五尺,平时开小门以供穿行,一旦敌军登上城墙,则封闭横墙作为路障继续阻杀敌军。另外,每隔一千五百尺,清军还建了一座突出“内侧女墙”二十尺的木楼,用以攻击突入城内的敌军。
这是目前浮云为路等人能看到的防护设施,在城内,也许清军还建有更多的阻击设施。山海关攻击难度之大,让华山大军上上下下都有一种无力和挫折感。
这简直就是一个坚固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偏僻的关卡。
清军这些年对边境的经营可见一斑。
大量弩炮,攻城器械的使用,激励了华山大军的士气,但当将士们从兴奋冷静下来,面对前方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时,战场上血腥和死亡的气息又把他们残酷地打回了现实。
华山大军持续轰击了一个时辰,无数的石块和箭矢倾泻在城墙上下。
城墙顶部的楼台在石块和箭矢的肆虐下,损失较大,有几座小木楼直接给石块轰塌了。瓮城也遭到了重创。正面单薄的女墙被石块砸毁了很多。埋伏在冯垣后面的敌军更是华山大军重点攻击的对象,大小石块和箭矢几乎把他们淹没了。
山海关太高,城墙上又有门楼、马面、木楼等建筑,清军的制高点让人望而生畏。制高点被清军控制,华山大军的强攻就会遭到压制,伤亡必定惊人,为此华山大军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在城防边缘地带,用木头和泥土修筑了大量的土台,土台上再建坚实的木棚,用以安置弩炮和箭手。
在弩台和箭台的间,便是石炮阵地。
此次华山大军运到城下的石炮、弩炮类型繁多,数量也极为庞大,其连弩炮和重型石炮是首次投入攻城大战。
连弩炮又连弩,是用两到张不等的强弩连成一体使用,有固定的,有车载的,需十人操纵,有两副绞盘供上弦,一副供顺绳拉回射出的巨箭。这种连弩炮既能发射十尺长的巨箭,也可一次装填十支普通箭。在大明要塞的雁门关,还有一台用八张强弩相连的巨型弩炮。另外还有一种弓弩炮,是把两张强弩固定在木架上使用。它可以朝任意方向射击,威力比普通弩炮弱一点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