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12)
第(4/9)节
上大字辈二房的正室张馨雁去世,王嗣璁还不知道要和他的便宜父母继续窝在三服区多久呢。
三服区被分割成了六十四个院落,面积也不算小,接近八千八百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但和水景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的二服区庭院相比自是远远不如,定国公府乃是文脉领袖,庭院中的人工湖自然不会是一整块,而是有聚有分,聚分得体。
虽人工开凿,也宛若自然。水池的形式和布置方式,利用地形、池面大小和周围环境,因地制宜。
由于园内面积较大,分为若干不同的景区,故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联各景区,使之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主池以外,或以直流濛回于亭馆、山林之间,或导为水院,更觉变化殊多。
古人云:长门的孙子末门的爷,这种情况一种是祖先儿子多,最大的儿子和最小的儿子相差十几岁,甚至二十多岁的都有。
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了,小儿子才出生,造成叔叔比侄子的年龄还要小,长房二房的孙子又比幺房的儿子年龄要大。
如此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辈分就被越拉越大,二服区就处于正大光明四代人混居的情况:正字辈三户,大字辈五户,光字辈六户,以及刚搬进来的王明行一家。
封建时代的丧葬可比工业时代隆重也讲究多了,民间传说人后死后不会马上去投胎转世,而是会在阳间滞留七七四十九天,七天去一魄,七满则魄尽,魄尽则入轮回,故葬礼要经历七七四十九天才算结束。
七个七日中最重要的当属「头七」和「断七」,「头七」
是人逝世后的第七日,传说此夜亡者将会回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断七在则是人的魂魄彻底离开身体,投胎转世的时刻,是七七四十九天中的最后一天,所以一般情况下,对待作为一头一尾的头七和断七都是比较隆重的。
断七结束后,王嗣璁和父母并没有马上搬入本质上和庄园无异的新家,而是又等了好些天时间,因为撤除灵堂还要时间。
张馨雁是王家大字辈二房王大铖的正室,王大铖于夏纪六百零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女人比男人长寿,张馨雁又活了四年,以八十一岁的高龄去世,论服亲,此夫妇是当今王家家督王光义的是三服亲,可王家对于服亲的定义是与同时代家主的关系,王大铖是当今家督王光义父亲的二服亲,加之平日他对大侄子多有照拂,所以他的丧葬礼很隆重,连带着他的夫人张馨雁的葬礼一样的隆重,灵堂的摆设与拆除都是一场大动作,只有这些做完了才好迎接新主人的到来。
在彻底安顿下来的第九天,王嗣璁就在新家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就隐藏在他当下所居住的秋爽斋中。
定国公府的主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历代家督,其它成员只有使用权,都会因为血缘与家督的疏远而慢慢离开国公府,就拿国公非嫡长子的其它儿子,没有成年时住在一服区,成年后搬到二服区,他们的子嗣成年后则要搬到三服区,子嗣的子嗣再出生,就要搬出国公府了,真的是富贵不过三代人。
秋爽斋在王嗣璁搬进去前乃是王大铖的书斋,王家对于在国公府内逝去族亲的遗物处理方式很简单,将金银布帛书籍之类的细软全部交给与逝者血缘关系最近的继承人,家具之类,不好搬运的大件就不用想了,要留给下一任搬进来的王家子嗣使用,七个七天,足够逝者的子嗣将宅邸中的细软搬完了。
便宜母亲给王嗣璁添置的那么多书籍就被下人们搬进了秋爽斋的书库中,书库的中间和两侧都是过道,里面矗立着的十二排书架就被中间的过道分成了东西两个区,每个书架都是两丈高,书架与书架之家的隔断都是两米宽,足以令读者从容转身,近四千册书籍竟然没有将书架给填满,还有七个贴着北墙的书架空着。
上辈子王嗣璁练就了
第(4/9)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