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9)
第(4/9)节
为核心的文化圈,是炎黄被称之为中央之国的最大象征。
纵观两个时空的炎黄史书,皇帝最得意最荣耀的一句话大约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朝贡贸易是朝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两个时空的炎黄中央王朝的做派都大同小异,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炎黄大地进行的贸易,故对番邦采用「厚往薄来」的贸易手段,对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历朝政府全部收买,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基本上都是一块钱的东西我出十块钱来买。
芦名幕府是一个弱势幕府,直属领地只有两百万石高,石高是倭国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因此可以用来评估一方势力的强弱,基本上来说一万石高可以动员三百足轻,全日本石高差不多是两千万,芦名幕府直接控制的领地的石高只有十分之一,并不占有绝对优势,从第五代将军开始芦名幕府就镇不住场子了,底下的军阀大名们开始大打出手,到了夏纪一百七十年的时候彻底成了橡皮图章,领地石高不足三十万,已经沦落到了普通大名的程度。
在权威没有旁落前,芦名幕府牢牢掌控着倭国对夏朝的朝贡贸易,衰落后就联合西国大名一起进行朝贡贸易,到了夏纪一百九十一年这个节点上,西国大名根本不想让幕府在贸易中插一脚了,直接组建了自己的朝贡使节团。
西国大名的使节团和芦名幕府的使节团相继到了夏朝对外最大的市舶司明州,双方都持有朝贡贸易必须的勘合文书,两份勘合文书肯定是一真一假,尽管幕府手上的勘合文书是真的,却因为拿不出贿赂市舶司官员的金银而被认为是假的,这也不能怪市舶司官员,前夏此时立国都要二百年了,已经是腐败丛生。
两个使节团最终大打出手,双方的火并给明州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前来平息暴乱的官军竟然也被杀害不少。
夏世宗是在夏纪一百九十一年的时候接过了堂兄怀宗的宝座,那时他刚满二十岁,倭国使节团内讧发生于他登基的同年,消息传到朝廷上后夏世宗便借题发挥,禁止了海外贸易。
禁海令的颁布中可是少不了镇国公江家的推波助澜,当下民间对于开国四公家实力的排序是王江李邹,可在前夏开国时却是王李邹江,镇国公江家排在老么,夏太祖把江家封到了当时最偏远、最混乱的西部,直面最强的游牧部族土喇,太祖爷在给江家的圣旨中告诉他们,他们的封地是四家中最少的,如果他们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去跟西域蛮族争夺吧。
由于封地邻近西域,江家几乎每年都会受到西域蛮族的侵扰,初期的时候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封地有日渐缩小之势,根本不敢去想将之扩大之事。
但是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却让江家的族人具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西域蛮族艰苦的斗争也磨炼出了江家人的才能。
在最初几十年的困难局面之后,江家逐渐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开始在同蛮族的斗争中占得上风,而随后的数百年中江家族人中更是涌现出了无数的谋臣武将。丝绸之路有两条,一条是经过江家封地的陆路,另一条则是以明州港为起点的海路,怀宗朝乃江家正式超过邹家的年代,但差距不算大,推动世宗皇帝颁布禁海令无疑是刨势力主要在东部的邹家的根。
王家在海外贸易上也有不小的利益,肯定不愿意看到禁海令的颁布,但倭国两个使节团闹得太大了,在政治正确下只好眼睁睁的看着禁海令的出台。
正常贸易不许那就只能搞走私了,夏纪一百九十二年起东海上的民间走私船就开始多了起来,在海上贸易中有大利益的王家自然控制了几个走私集团,但外人终究不可信,便从血脉疏远的远方族亲中挑选出了一群年岁十二岁上下的小机灵鬼,送到海的另一边接受倭国文化的熏陶,这个年龄段三观已经稳固,背叛家族的概率会小上很多,再说了王家也想好了隔离措施,就算被朝廷水师擒获也不会查到王家头上,他们就是真倭。
这
第(4/9)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