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5)
第(2/9)节
比如优先提拔门生,积极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力,门生犯错,也会尽力助其开脱罪责。
师生之礼之所以成为封建科举时代公认的亲密关系,因座主不惟是老师,他们更是科举新鲜人的仕途引路人。
通常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的,都是朝堂重臣,能够与这样的官场大佬攀上关系,是很多士人求之不得的。
座主与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的关系,同时又构成利益共同体。
对于门生而言,朝中有人好做官,老师的提点和照顾对他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人脉资源。
对座主来说,爱护和提拔门生,也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所以门生们对座主除了感情上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身为利益共同体的自觉。
夏朝对于科举主考官的选拔是有潜规则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主考官候选人必须是科举出身而非蒙荫入仕,而且名次必须是前十名。
单论卷,世家大族的子弟是卷不过寒门小姓的,朝廷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抑世家大族对于科举的影响,官员能担任科举主考官也意味着朝廷认可他作为一方山头的地位。
王嗣璁乃夏纪六百三十年癸未科的同进士,这是最终的殿试排名,在此之前可是要通过会试这一关才能在四月十五这天于金銮殿上秉笔直书心中所想。
王嗣璁的座主就是夏纪六百零九年壬戌科的状元,会试放榜后他就按照潜规则,拜访了将自己点为进士的座主,王家子弟的身份让他可以不卑不亢的与之交流。
此方炎黄世界的封建朝廷和明清两代一样,对于进士及第者是非常优待的,首先就是不用进行考试就直接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状元会被授予从六品的修撰、榜眼和探花则被授予正七品的编修,尽管这个时空的封建王朝的仕途还没有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的内卷程度,但翰林院庶吉士成为宰相的几率要明显大于蒙荫官,因此有着储相的别称。
官员理论上是三年一升迁,两夏的时期吏部对官僚考评的时间正是会试结束后的三个月,实际上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官员很少,否则进士各个都能凭借熬的方式当上宰相了,绝大多数进士都是以五品官的身份致仕。
状元、榜眼和探花作为科举系统的翘楚,自然会受到当朝皇帝的另眼相待,作为壬戌科的状元,王嗣璁的座主就是三年一升,六百一十二年时得了吏部优的考评升为正六品官,六百一十五年为从五品,六百一十八年为正五品,六百二十一为从四品,六百二十四年为正四品,六百二十七年时为从三品,六百三十年时为正三品,六百三十三年时为从二品,六百三十六年时为正二品。
两夏确实有一品的官职,但一品都是三公三孤三少之类的荣誉官衔,一般给那些年事已高,快要致仕的大佬,正二品其实就是两夏官僚制度的顶点了。
两夏的中央制度是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的首脑作为文官系统的顶点便是正二品,但两夏实行的乃是群相制而非单相制,只要官职中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便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称谓由三个部分组成,「同」
表示视同、参同、共同,「中书门下」指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机构朝是中央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上级,属于执行机构,做事从来都是先有决策后有执行,所以三省中以中书门下为尊,「平章事」
意味着商量处理国事,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含义是,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主官一样,主持处理国事,简称为平章事。
状元宰相,这种组合其实很是罕见的,王嗣璁上辈子所生活的炎黄大地在封建时代一共诞生了五百九十二名科举文状元,做到宰相的仅有四十五人,连百分之十的概率都不到,王嗣璁的座主从夏纪六百二十七年时便为平章事,当了快十年宰相的状元郎此时却被她的好学生压在身下用阳具疯狂的鞭挞!是的,夏纪六百零九年壬戌科的状元是个女郎!女状元,女宰相,女教师,三者
第(2/9)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