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336节
第(2/4)节
回 认真观察城防工地,看到的景象让他心情很不好,民夫们或者搬运沉重的砖石,或者负担沉重的活计,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虽然也有很多军士跟他们一样忙碌,但那些军校却像是监工一样,对他们不假辞色的吆五喝六,没有任何好脸色,说出来的话也很是难听。
碰到不满的,轻则拿脚去踹,重则鞭子挥打,很多民夫迫于压力,不得不咬牙支撑加快行动,一着急难免磕着绊着,受伤的甚至流血的都不少。
那些军校虽说也有和颜悦色的,但大部分却是颐指气使,不但不关心民夫的伤势,反而还要唾骂鞭打,惹得民夫们又气又惧。
一个腰肥体圆的壮汉,只穿着打了补丁的短褂短裤,四肢被打得四肢皮开肉绽,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哀嚎,而是咬牙忍着疼,牛眼圆睁的不忿反问:
“我们来是为了精忠报国,我们不求工钱,什么都不要,也没有偷懒做错事,你凭什么打我们?难道我们欠了你们的?”
军校听了他这话冷笑不迭:“到了军爷跟前做事,就得遵守军爷的规矩,打你几鞭子就这么多怨言,军爷拼命的时候有怨言对谁说去?
“还敢犟嘴,我看你心中根本没有国家!像你这种不忠不义之辈,军爷今日必须好好教训你,让你知道该怎么做一个人!”
说着,军校手上力量更大了些,鞭子抽得更加响亮。
壮汉的同伴劝他服软,周围看到这一幕的民夫,虽然气愤得直咬牙,却没有人出头,其它军校见了,也没有来阻拦的。显然,大家对这种事都已司空见惯。
而赵宁这时也看到了,一些青壮抬出来的,要分给这些民夫的伙食。
伙食里莫说没有肉,连干饭都没有,除了稀粥就是一个蒸饼,普通人姑且不够吃,何况这些做苦力的?
赵宁的脸色彻底沉下来。
第三九九章 挽狂澜于既倒(9)
这一路来,赵宁一直是隐忍不发。
兵曹主事的样子赵宁看到了,对方说的话赵宁也听见了,但他并没有处置对方。
水至清则无鱼,兵曹主事这种官吏太多了,赵宁可以换掉整个仓曹,却不会将整个郓州刺史府都换掉。
他倒不是忌惮皇帝怎么看他,朝廷怎么议论他,而是还要考虑整个郓州战区的官吏心理——郓州战区包括好些个州县,郓州城只是核心地带。
刺史府官员但凡是能坚守岗位不耽误正事,赵宁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战后再做处理。
兵曹主事的言行心理,体现的正是眼下整个官场的风气。
但凡手中稍微有点实权的官吏,就绝不会两袖清风,吏治早已在繁华盛世之下财富海洋的浸泡中烂了,有权就必然有钱。
朝廷拨下的用于实事百姓的款项,无论是赈灾款还是修路款,能有半数用到实处,那就是官吏们格外清廉;
官府从民间收取的各种财富,无论正规税赋、地方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还是百姓捐献,官吏们只通过各种手段、暗箱操作截留一半,那也是对得起良心。
就更不必说商贾贿赂,地方势力四时八节的孝敬,以及贪赃枉法所得。
上到朝堂上的重臣,下到州县官府的差役,早已习惯了通过灰色收入,让自己腰缠万贯。本朝一百多年,历史好几千年形成的坚固群体意识,不是赵宁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他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跟大齐皇朝的整个官场为敌,他所能做的,不过是整顿二字,而非彻底改变。
一品楼青衣刀客这些年的行动,仅仅是让官府不敢明着鱼肉乡里、草菅人命而已,不可能深入官场内部去彻底改变吏治面貌。
但在这非常之时,凭着一腔报国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来助战的青壮民夫,在付出汗水与热血时遭受的对待,仍是让赵宁无法容忍。
这些时日,赵宁跟狄柬之对郓州刺史府的整顿,成效是明显的,至少现在文官们不敢贪赃枉法了,还得坚守岗位办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