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75节

第(2/4)节
的海上,却标注出一块崭新的陆地,上书了三个大字“大洋洲”。

    他的双手都忍不住颤动:“这……这是……这怎么可能?!”

    张文冕已是眼含热泪:“大洋洲……这是一个新的大洲?!除了五大洲,居然还有一个大洲!”

    月池颌首,她轻描淡写道:“不止如此。倭国大名大内义兴在去年三月开掘出地下的银矿脉。他们允诺献上开采后一半银矿,向大明求取精炼技术和帮助大内家独占银矿的支持。我同意了。有了银矿为保障,我们便不再需要向海外大规模吸纳白银,可以适度换些更宝贵的物资,比如更多的黄金、宝石、良种、技术和人才。”

    她每说一个字,眼前四个人的呼吸就沉重一分。一个新的银矿和一个新的大洲!张文冕勉强定了定神:“虽有海图指引,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月池摇了摇手中的旱罗盘:“船队近日就要返航了。听说,当地部族也很喜欢我们的商品,而他们本地则盛产白铜、黄金、珍珠、檀香木和海参。”

    众人皆是一窒,已是张口结舌。月池扑哧一声笑出来:“你们不会以为,这几年我就躺在家里逗狗吧。”

    矛盾无法调和时,可以试着从外获取厚利,来化解内部的冲突。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会和财过不去呢?如果一部分财砸不动,那就再加上一个大洲和一个银矿。砸得多了,就能引起质变了。

    第414章从来系日乏长绳

    我华夏泱泱大国,最不缺的便是能人。

    这惊喜太大、太突然了,突然到众人都觉得如梦一般,只有深深的茫然,反而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喜悦。而茫然褪去之后,就是怀疑。

    第一个发问的竟然是锦衣卫副指挥使张允。他道:“敢问李阁老,这么宝贵的海图,不知从何而来?”

    月池道:“自是先辈所留,后人再完善。”

    杨玉故作诧异:“先辈?我们竟有这种有能为的先辈?”

    月池闲适一笑:“这有什么稀奇的。我华夏泱泱大国,最不缺的便是能人。汪大渊,字焕章,元时人,祖籍江西南昌,于至顺元年首次出海,前后共花费九年时间,周游两百多个国家,其中就有大洋洲。他所著的《岛夷志略》有两节详细记载了大洋洲的风土物产。【1】只可惜,世人知此书的寥寥无几,更从未深入研读,最后反倒让我捡了这个大便宜。”

    杨玉倒吸一口冷气:“至顺元年出海……那不是距今一百多年了。我华夏子民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新大洲,此事竟然还未宣扬开来?!”

    月池放下茶盏:“汪大渊虽登上大洋洲,却只当这是世界之南的一个大岛而已,当然没有引起轰动。再加上海关既闭,谁还会关切外洋的境况。”

    张文冕与刘瑾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怀疑。汪大渊本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大洲,那李越是怎么知道的。只是,她既敢将此人的名姓说得如此清楚,想必是早已做足了功课,倒不如换个方向再探。

    张文冕先拍了一句:“也唯有您这般博学多识、心细如发之人,才能做到如此地步。只是,海上航行和大量运输又不一样……咱们的船也能经得起常年远洋的风浪吗?”

    月池失笑:“以前兴许不成了,但别忘了,经王先生策反后,在东南亚曾为佛朗机人做事的造船、冶金工人早就尽入彀中。佛朗机人可是在海上漂的大行家,吸纳他们的技术后,我们的船自然也是如虎添翼。”

    又圆回去了,谁不知道王守仁打退佛朗机人的第一步,就是先策反在东南亚的华裔匠人,后续又俘虏了好几艘大船。

    张文冕又道:“敢问李阁老,新大洲上,是何光景?”

    张文冕是想细细地问,总会有纰漏。但他想不到的是,哪个现代人没学过地理呢,更何况月池还不止一次去澳大利亚。真真假假掺和着来说,才最能唬人。张文冕不论怎么问,都未能找到一点儿纰漏,反而叫在座之人既为新大洲上的风物而惊异,更为月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