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04节

第(4/6)节
心中就有些惴惴不安,不管在哪个时候,能拿钱解决的事就不算大事,如果既不贪财又不好色,那就证明此人所图甚大,不是个好相与的。

    他在听月池说罢来意后,就感觉十分棘手,因为若是帮了忙,万一李越得罪了人,他也要受池鱼之殃,可出言阻止,开罪了李越,也不是明智之举。

    他索性让出讼议之权,只道:“您果然是年少有为,一心为民呐。此事老夫本应亲自出面,与您一同主理此事,只可惜,为防鞑靼来犯,老夫得去主持营修防御工程,实在是分身乏术。不若这样,您就在巡按察院主事,院中的官吏悉听您的调遣,您看如何?”

    月池看到他闪烁的神色,就知晓他打得是什么主意,她乐得独掌一院,怎会不应允。她想了想还道:“院中的衙役数目有限,恐不够用。前日抓捕流民和犯人,有劳朱总兵差人,您看是否可以向朱总兵求一道令牌?”

    刘达道:“您既开了口,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们这就去与朱总兵商议,索性让他拨一队人马听从李御史的号令。这儿就是兵多,尽管用。”

    月池笑道:“这感情好,有劳刘翁费心了。”这下有了公堂,有了官吏,还有了兵卒,还有刘公公在一旁搭手,做事就要方便许多。

    月池即刻就差工匠定做了数十个缿筒,又让兵士将缿筒安置在小巷深处,又命师爷写了几十张告示贴到了公示处。刚开始,所有的缿筒都是空空如也。后来,月池派遣士卒抓捕流民,将这些人全部充作劳改犯,和乡民一起修建水利等公共设施。

    至于资金和具体营造安排,全部由刘瑾负责。虽说地方上太监本来就对城池营建有建言献策之权,但他没想到,自己落到这里来,竟然混到了在村里给这些下等人做监工的地步。可李越以势压人,他不得不从,并且只要有工程就有牟利的机会,他手里有了钱,就能打自己的小九九。是以,刘公公还真是干得热火朝天,效率奇高。

    村中没有流民,治安自然是立竿见影地改善,而堤坝、水井和蓄水池等的修建,又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慢慢的,村里人对这个新来大官的感官有了变化,缿筒之中也开始有了状纸了。

    月池每日看着这些状纸,真是哭笑不得,大部分都是财产纠纷,雇工与雇主间的矛盾,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拉扯。虽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月池也没指望一上来就办个大案,要是连小事都断不好,老百姓怎么敢将大事托付于她。

    她将状纸依照原告、被告的身份分派给里老、绅士、知县和知府,全程注目、责令他们速速办理。这也让总兵官朱振、都御史刘达以及京中的勋贵放下心来,还以为李越是要闹个大新闻,没想到只是这些事,那还是多盯着万岁这边,不必对他空耗神思了。

    皇上亲阅东官厅,可是多少年难得一见的大场面,其背后的政治意味,让人不由深思。

    第194章弹剑歌和志阆巅

    今日既是大阅之礼,也是谢师之礼。

    《明史·礼志》有云:“亲征为首,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禡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皇帝亲自参加的京师阅兵典礼被称为“大阅”,是最为隆重的军政之礼。

    在洪武至永乐年间,大阅之礼经常举行,往往是在皇帝御驾亲征之前,由皇帝亲自检阅军队。但随着重文抑武的加剧,皇帝们的体格也一代不如一代,阅兵礼在朱厚照的爷爷宪宗爷时,一共就小打小闹地举行了三次,其中还有两次,都是在西苑办的。在父亲孝宗爷在位时,更是一次都没有举行过。而正德爷登基后,他破天荒地说要办了,而且不是在西苑里凑合来一场,他是要去近郊大办。

    这可难坏了众人,在朝会上是众口一词,都说没钱,没有必要搞这些繁文缛节。

    朱厚照看透了他们的心思,他道:“朕也知晓国家艰难,太仓空虚。先帝在时,朕便主持削减宫中开支,这些年来不论是两宫千秋还是朕的万寿,都以简朴为主。怎么,即便如此,还是连一场大阅的银
第(4/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