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初唐峥嵘 第166节

第(2/3)节
察觉到了,李世民对李善的了解可能远比自己要多得多。

    封伦松了口气,笑道:“如此甚好,玄龄放心,必然登榜。”

    “怀仁诗文如何?”

    “一派风范,卓然大家。”

    “封公为国选才,自当公允。”

    “玄龄难道信不过老夫?”

    “若是信不过,殿下如何敢以重任相托?”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战事僵持不下,圣人李渊有撤兵之意,封伦急行回京,力呈局势,终使李渊回心转意,这才有了次年秦王扫荡中原,一战擒两王的丰功伟绩。

    在天策府内,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是最得李世民信任倚重的谋士,但兼任天策府司马的封伦地位也相当高。

    就在封伦还在承乾殿和房玄龄叙谈的时候,江国公陈叔达出了两仪殿,正要回门下省,突然转了个弯,绕到了吏部。

    圣人李渊正月初八已然定下,科举事以门下省侍中陈叔达和吏部检校尚书封伦主持。

    从头到尾,陈叔达都没插手,但明日就要放榜了,总要过去看一眼。

    “进士科九中八,为首者乃御史中丞孙伏伽。”

    吏部侍郎口齿清晰的将最后的结果一一呈报,陈叔达其实对此并不是十分在意,只略为听听。

    陈叔达眯着眼听了会儿,开口问道:“进士科落榜何人?”

    吏部侍郎眼神闪烁,“李善李怀仁。”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李怀仁?”陈叔达讶然道:“他也是今年赴考进士科?”

    “是。”

    陈叔达此人持身公正,向来对事不对人,得圣人李渊重视,得太子、秦王礼遇,更因为不涉夺嫡事,行事并无太多顾忌,只略略一顿就命人将李善的考卷送上来。

    而陈叔达第二个性格特点是性情直率,堪称刚烈。

    所以,当封伦从承乾殿回到吏部听到下属禀报后,脸色极为难看,自己想方设法将李善的考卷扣在手中,是有其用意的。

    此时此刻,陈叔达正在两仪殿内,慷慨陈词,“陛下,此等诗文,可堪传世否?”

    “为国选才,如此诗文,却遭斥落,何以服众?”

    斜斜靠在榻上的李渊细读长诗,渐渐的,身姿端正起来,口中不由吟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长时间思索后,李善最终选择的是孤篇压倒盛唐的《春江花月夜》。

    不为别的,只因为陈叔达。

    原因很简单,《春江花月夜》是陈后主所创,而陈叔达是陈后主的弟弟。

    一诗勾动心绪,这是李善在知道陈叔达主持科考事后才决定的。

    虽然陈叔达一直没有插手科举,事实上即使没有他,封伦也不会真的让李善落榜……但李善的选择,的确起到了效果。

    至少,直接把事儿捅到了李渊面前。

    第二百四十七章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月十五。

    长安皇城,承天门大街边,尚书省门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和后世明清不同,隋唐时期的六部实际上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吏部也不例外。

    今日放榜,磅单直接贴在尚书省面对承天门大街的墙壁上……并没有后世的唱名环节。

    人群中,大部分是赴考的考生,但也有不少考生的亲朋好友……当然了,都是身份不凡的世家子弟,一般人哪里能进皇城。

    这其中,最惹人关注的是站在外围的李善,身边环绕着七八人……都是听说李善落榜凑过来安慰的,王仁表、李楷自然在,还有房遗直、杜荷、长孙冲,李昭德已经挤到前头去看榜单了。

    没有唱名,但也是有名次的,一个名字从数人口中提起,短时间内遍及人群,无数道视线投向了站的远远的那个少年郎。

    台阶上,吏部尚书封伦看向李善的视线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