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九章过渡

第(2/4)节
她面前的,都一一微笑签名。

    把手里的笔记本递出去,安宁抬起头,看了一眼挤到面前的男生。“你们的衣服很靓啊!柠檬色,很衬我今天的衣服啊!都很惹人眼球。”笑着调侃,心里已经先下了定论。

    却不想那个男生把安宁的话真当做夸奖,扬着一张笑脸笑道:“柠蜜当然要穿柠檬色的衣服啦!”

    “柠蜜?”说得还真是像模像样的。有些惊讶地再看他一眼,安宁眨了下眼,手中的笔僵在半空“我见过你啊。”脱口而出,却又怔住,完全想不出究竟在哪里见过这个笑得腼腆的男生。

    “你记得我!”她还在冥思苦想,男生却已经兴奋地叫起来。看安宁有些尴尬的笑容,他也不恼,只是提醒道:“在广州。”

    “广州?啊,我想起来了”上下打量了一下面前的大男生,安宁只笑盈盈地问道:“腿上可留了疤?”

    摇摇头,男生的脸上有些发红,在安宁笑着问“什么时候到香港”时立刻答道:“我到香港已经有大半年了。”又回头一指没有挤过来的几个人“我们几个都好喜欢你的的,还为你成立了个影迷会,就叫柠蜜。”

    “影迷会?”又惊又喜地看着远处夹杂在人群中的几个少男少女,安宁也很是激动。

    从来都没有想过会有人为她成立影迷会。虽然看起来人还是很少,却让她很是满足。当下,认认真真地签足了一本笔记本交给柠蜜的首任会长,还是个有些腼腆大男生的张义。

    此时此刻,没有人想到,在很久以后,这个最初不过几人的民间影迷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宁影迷会,成员过万,有许多资深会员会龄都超过十年。

    用“柠蜜”永久名誉会长张义的话说:喜欢宁姐,不仅仅是喜欢她的人和她的戏,更因为那些逝去的青春。

    虽然最初想要启动扶持新晋导演计划时并未想过于高调,但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说,越是高调宣传就越对提高天幕的声誉有利。而且间接对这项计划有更好的推进作用。

    所以在天幕几个部门积极配合下,被命名为“香港之光”的新晋导演扶持计划正式上马。

    记者招待会上,作为老板发表感言,大谈“香港之光”的刘得华很是出了一下风头。一时之间,业内对天幕的评价极高。不过夹杂在一片赞誉声中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认为天幕的做法根本就不是本着良心要为日渐低迷的香港电影做贡献,而是为了自己出风头。

    不管什么年代,这种红眼病现象总是避不开的。无论安宁还是刘得华,都没有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

    充耳不闻,只在投递的几十份计划书中细细筛选。“香港之光”不比天幕自拍片,只要剧本好公司觉得有利可图就可以资助投拍。初选收到的除了剧本外还要有完整的计划书。

    虽然刘得华比较偏好文艺片,但最终还是决定不拘艺片。但既然是作为实验性电影,那么从剧本到导演,一定要极具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风格才可以。不如此,就算投拍了一部可以大卖的电影,可这次的活动也完全失去它的意义。

    在经过初次筛选后,先选出了三个新晋导演,名字都是安宁不甚熟悉的,可是光从剧本和计划书看,却倒也有些过人之处。正要安排面见详谈时,刘得华却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临时增加一个候选人。虽然不是很合规矩,安宁却也未曾放在心上。

    待看到和刘得华一起回公司的人,才觉惊讶。可看着面前平实的面孔,想了想便释怀。陈国这些年一直都在做副导演,之前也做了许多年场务,和刘得华认识一点都不奇怪。而且记忆中好像刘得华也曾资助他拍过电影。

    接过剧本,还没翻开,光是看到封面上的四个字,安宁便笑开了。

    香港制造,果然是呢4来“香港之光”要有个好的开始了。

    没有经过太多的周折,陈国就顺利成为“香港之光”首位资助的新晋导演。虽然记忆里这部黑色沉郁的电影投资很小,成本极低,可安宁还是大方地把两百万基金全部拨给陈国。顺带把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