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草原盛会
第(3/4)节
精彩的比赛一项接着一项:跑马射箭、赤膊摔胶、在狂奔的马上俯身拔杆,抱巨石扛到肩上直到没有第二个人能抱动你抱起的石头……
刘仲跟着人群呼喝叫好,阿奴却有些心神不宁,她一直看着远处的帐篷,罗桑他们进去后久久没有出来。
帐篷里会发生什么?阿奴一个劲的猜想。这个是她在深山里无聊时玩的游戏,为当前发生的事情设想出种种可能的未来,可是再怎么瞎猜也比不上偷窥来的有趣。她此时老毛病又犯了,坐立难安,想想还是去偷看一下。还没有靠近帐篷,一个红衣小喇嘛挡着了她和阿宝的去路,他见阿奴衣饰华丽,还带着侍女,不敢莽撞呵斥,恭敬地施礼,把手往旁边一伸,示意阿奴离开。还有人看守?阿奴很意外,这时才发现因为有人靠近,附近的草丛里隐隐绰绰露出一些红红的氆氇僧衣。这么森严,难道来了什么大人物吗?阿奴无法,只好跺跺脚走开。
沈嘉木带着狗娃子正在指指点点,最近几个学生病的病,受伤的受伤,只剩下一个求知欲旺盛的狗娃子,不过不能叫狗娃子了,沈嘉木给他起了个大名叫李长风,字思归,俱出自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阿奴见他写道‘思归多苦颜’时,沈家一干人面露恻然。不由得一声嗟叹,心想自己当初救刘仲不过是看在他天潢贵胄,自己日后有利可图的份上,后来再伸手也是为着个‘利’字,再后来见他们走投无路,这些人素质又比那些奴隶高多了,想干脆将人骗回寨子,此后千山万水,沈谦本事再大,吐蕃人都找不到的地方,他也没辙。阿奴也没想将人长留下来,留个五年十年也就够了,到时候他们要走要留再说。只是‘人心’二字是最难猜的,这一路上共患难,刘仲憨厚,沈谦练达,沈嘉木迂阔,沈青娘可亲,老七木纳,十二机灵,十七稳重,十九淘气,还有跟着沈谦走的老十,十一和十五,人若是有了感情,就无法像陌生人那样算计,从刘仲受伤频死开始,阿奴就后悔了。之后纳达岩失踪,阿奴更是茫然,她也想过万一阿岩不在了,阿依寨对她就没什么意义了,自己为他们着想未来,也没什么人领情,万一美蒂这胎生了女儿,自己地位尴尬,对他们而言就跟鸡肋差不多,还不如跟着阿爸去洛隆宗看看。
沈嘉木见阿奴过来,忙招呼她过来讲解。见沈嘉木一脸兴奋,阿奴好笑,先生怎么跟刘仲一个德性,才一会儿,离愁别绪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过她实在错怪他们了,高原民族的热情好客,开朗奔放是极富感染力的,更何况在这种节日盛会上,他们不过是不知不觉融入其中罢了。
沈青娘见他们在赛马会上不止念经拜佛跳大神,赛马射箭扛大石,居然还有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的,跟中原的庙会似的,心想天下的集会原来都是一样,怎么热闹怎么来。她跟着卓玛兴味盎然走过一个又一个摊子。
分散生活在广袤雪域草原上的农牧民们需要出售自己的劳动所得,从商人那里买到自己及家人一年里必需的物品,于是,拉萨,日喀则,青海,四川,大理,西夏,于阗、西州回鹖,商人们不远万里,带着各种物品云集在邦达草原,在赛马场旁摆成了一圈又一圈摊子,与转来转去,手里捏着出售蓄牧产品换来大把票子的农牧民做成大笔大笔的生意。
注解
1经幡(风马旗):印有经文的“风马”经幡,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据说最早出现于噶举教派寺院的旗绳上,是由吐蕃人家立在门前的旗幡演变来的,那时一根杆表示一户人家。在元朝‘八思巴’的时候盛行。藏传佛教主张信徒循环往复地诵念经文,特别是六字箴言(即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