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81章

第(1/2)节
    “何必往那万里之遥的百越去呢?唉!”

    一时村人唏嘘不舍。

    妇人强壮能干,到哪儿都能维生。

    村人不担心她活不下去,只是感慨。

    事实上,送行的村人们大概也知晓原因。

    妇人的郎君在七八年前战死沙场,一个遗腹子又在将满一岁时病逝,妇人已经无牵无挂,此处更已是伤心之地……

    “难得这次允许强健妇人应召,我为何不去?此去应役,发得一笔大财,若有相中的役夫,结为夫妻,定居百越,也算是成家立业了。”

    妇人虽有离别的惆怅,却也坚定向往,“若没有看得上眼的,我立个女户,像以往一样耕种过活,不也自由自在?”

    总比留在此处,触景生情,一辈子不得笑颜要好。

    “唉。”

    送别的村人们又怎么不明白,“此生恐再无相见之日,唯愿你此去一生顺遂。”

    “也祝愿你们此后健康富足。”

    妇人告别村人邻里,包袱一挎,离家出发。

    上了驰道,沿着阔直驰道前行,往庐江郡去集合。

    途中遇见两个同县的役夫,他们共同借了一辆驿站的牛车赶路,妇人也出资一份,得以同乘。

    因为此次无论男女,都将在应役结束后定居百越,来日说不得就是邻居。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彼此间便格外热络些。

    一路行来,沿途风景新鲜,春风肆意拂面而过。

    初次领略到了天高地远的畅快。

    南郡,安陆县。

    一家长子,正告别父母和两个弟弟。

    “……我此去长沙郡集合,之后应当是随仙使的队伍前往南越之地,无须担忧。”跟随仙使前往,有何不放心的?

    “来日水陆道路通畅了,我一定顺江河北上归家,回来看望你们!”

    这来日,或许是三五年,也或许是一二十年后了。

    或者山高路远,他这一辈子没能力回家看望,要到他的子孙后辈才能归乡探望。

    但总算是有个念想在。

    “如今高产优良的仙稻种着,南郡便是不能似南地一年种两季,可在缴纳税赋后也能饱腹度日。还有仙豆、仙麦、仙秫等高产良种,种在山地旱地。”

    “何况,家中又换了据说更加高产的仙玉米,种下去都出苗发芽了,只等丰收。又不是活不下去,何必去那深山老林的南越呢……”

    家中阿母抹着眼泪,不舍地念叨着。

    长子一时沉默,家中阿父面对骨肉分离到底是更加理性。

    “有仙使在,便是那深山老林,也能成沃野千里!你只管去,在南越落地生根,发芽分枝,也繁衍一个家族!”

    家中确实能饱腹度日,但也仅止于此了。

    以大秦律令,等小儿子们长大,长子来日必要分出去另立门户,那时想要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可就不容易了。

    眼下有此良机,前往南越应役,挣得钱财,再娶一个能干的役妇,便是定居当地,也算达成一生目标了。

    普通黔首的一生,其实平凡至极。

    长子挎着包袱,告别父母弟妹。

    顺着驰道往南,走过跨江大桥,往长沙郡南边赶去。

    在大秦疆土之上,也有那未婚女子,告别父兄。

    “……你们都别念叨了!反正我已具名应役,旨令也已下达,便是不去也不可能了!”

    “待我到达百越,应役后挣得粮布财富,自立女户,当家做主!”

    应役的寡妇及未婚女子们,强健能干,后来有与役夫结为夫妻,强强联合的。也有不少立了女户,招赘当地越人或同班役夫者。

    因先河早开,在后来的几千年间,南地女户盛行。期间也有此消彼长,但总体上势均力敌。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

    在各地役夫妇们
第(1/2)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