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238节
第(2/3)节
应当大大好于往年,但其实并未如此。似乎也有人在收购生丝。”
应当是走私的人,不过也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开海的政令是与打击走私一起的。
“生意上的事,你酌情处理吧,谷大用和王德华都在。至于那四十六万两银子照例放到朕这里来。”
陕西的官牧马场,正需要一笔银子。
“小人遵旨。”
“再过几月,朕就会颁布圣旨,开驰海禁。你此番回浙江以后,做好准备。”
梅可甲有些无法言明的感觉,真要说大概就是敬佩,这世上有几人是有始有终的做事的,从当初提到,到今日实施。
皇帝从来没忘记。
“陛下圣明。”
“圣明?”
梅可甲很肯定,“圣明。微臣本是西北末流商人,也不知哪里来的运气能到陛下身边,见证这一番明君作为。”
……
第二百七十二章坐朝理政
马这个东西,平时需求不大,战时需求奇高,所以一定是朝廷财政供养。
杨一清离开之后,朝廷内部也开始讨论具体的执行问题,复套所要的核心,其实就是骑兵,而骑兵的核心就是战马。
如今,陕西的苑马场逐渐恢复,弘治十七年朝廷又恢复了安定苑,因而今年陕西有7处苑马场,累计可以蓄养战马八万四千匹。
弘治十八年,朝廷计划在陕西新增一处似安定苑这样的上苑牧马场。所谓上苑就是每年可以蓄养两万匹战马的牧马场。
而想要恢复,就需要银子修缮马营城堡、营房,增加种马额和牧马军的人数。
每一匹马、每一名士兵,都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正儿八经的做好这些事,复套才有力量。而且复套之后,河套平原上还有更好的牧马场!
所以朱厚照从始至终都没有松懈过对马政的关注,不仅如此,他不止一次的传谕内阁,要求内阁重视朝廷各处官牧马场的恢复和建设。
如今复套作为国策被提了出来,马政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而需要银两就成了应有之义。
现在多出这四十六万两的银子,朱厚照心中便更加稳当了。
其实这些银子本不是进入户部的银两,但是基本上赈灾、钱粮减免,户部就差不多了。朱厚照这个皇帝没有大兴土木、搞各类形象工程,能够做到没什么亏空,这就已经不容易了。
况且,杨一清到出发去固原,还从户部支了10万两银子。
以大明如今的国力,要想恢复汉唐盛世时几百万匹马的数量绝非是三两年就可以做到的,朱厚照所求的,也就是能够支撑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
人治的时代,朝廷重视,任用得力官员,至少能让情况好一些。
梁储离任太仆寺卿以后,新任官员名为王禀,他既不是东宫潜邸旧臣,也不是王鏊讲学时生出向往的务实之臣,他是杨一清推荐过来的安宁苑牧马场的总负责人。
本身只是举人,四十岁的年纪,十七八年都在马场中度过。
杨一清对于陕西马政的梳理,朱厚照清楚,所以他推荐这个人,自然也可信。
此次礼部召集各省省级官员入京,京师同级官员也一并纳入其中,王禀名列其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还是有道理。
朱厚照召见官员特别勤快,处理政事力求务实为主,提拔官员也以其实务为先。所以朝堂上干活的人越发增多,是不是踏实干活这个很难保证。
但至少在干活。
此外,经筵日讲也能够正常举行,而若不处理政务,皇帝的日常就是在坤宁宫或锻炼身体。
再有,司礼监、锦衣卫都被限制。只要不频掀大案,部分官员已经忍不住在颂圣了。
在朱厚照的推动下,内阁和六部都以处理国政为先,不过先前的复套国策已经议定,开海的圣旨还没有出,朝堂在这段时间陷入平静。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