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大明嫡长子 第153节

第(2/3)节
灵。

    明朝的高级官员死后,一般要上一道《请祭葬疏》。

    如果死者的亲属还是官员,那么由其亲属书写上呈,如果不是,没有上疏资格的话,会由同僚书写。

    所以刘大夏一得到消息便到张府吊唁,并亲自执笔为张晟写祭葬疏。

    至中午时分,奏疏便送到御案前。

    而京城之中,相互熟悉的大小官员则聚在一起哀叹着突然离世的礼部尚书是多么不值。

    即便以往与其有点小摩擦的人,面对死者还是放下了心中的成见,摇着头说上一句‘可惜了……’

    已经弘治十七年,戴珊的身体更加不好,老人家忌讳这个死字,张晟的结局让他也心有悲戚。

    戴总宪在张府祭奠时有些感慨的对刘大夏说:“德辅兄自微末而起,一生治学严谨,为官三十余年,勤劳王事,忠心耿耿。当年,我入朝为官早他三载,最后却是他先我一步走。”

    一旁的刘大夏更是悲痛莫名,“昨日我看出德辅心志已灰,只觉得他是为浙江之事忧愁,却没想到仅是一夜……”

    阴阳两隔,除非死敌,否则中国人还是会尊重一下的,虽然朱厚照也不喜欢这人,但毕竟是朝廷的礼部尚书。

    人都死了,他还要吐上几口唾沫,实在有辱自身形象。

    这个时候优待厚葬,才能安住人心。

    所以在太子的属意下,皇帝派遣萧敬来到张府传旨、祭奠。基本上就是同意了祭疏当中的各类提法。

    最终,朝廷追赠其为太傅,赐谥“文定”。

    两个月前吴宽去世的时候,虽然是犯了错的臣子,皇帝念其帝师的身份,也还是给了他“文定”的谥号。

    无论怎么说,这道圣旨下得都是对的。

    所有来张府吊唁的大臣看到宫里、皇上、太子是这样的态度,哪怕是觉得张晟死的不明不白,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死者为大,在朱厚照这里管用,在大臣那里也管用,一整天下来,各重臣都去张府走了一遍。

    但到第二日早朝,

    人们就又开始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朝堂之上。

    御史林阳上奏:“陛下,已故大宗伯张晟乃是执掌一部的二品大员!如此显职要员,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于家中突然自尽,其中蹊跷之处甚多!请陛下降旨,详查此案!”

    吊唁也吊唁过了。

    悲伤也悲伤过了。

    现在大家就开始思考,这种事怎么会忽然发生?

    弘治皇帝侧看了一眼朱厚照,“太子,你来说吧。”

    “是。”朱厚照微微颔首,随后临朝缓言,“昨日,本宫已经与父皇商议了此事。大宗伯是礼部尚书,父皇一直信之以深,千不该万不该是他自绝于内室。而要说大宗伯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便是刚刚爆发出的浙江贪墨案。本宫原是考虑张晟乃朝廷重臣,浙江正乱之际,国家需要干臣,因而委以重任,却不想竟有如此结局……由此可见,浙江之案背后必定有什么不可告人之秘。”

    “因而本宫以为,浙江之事,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免得有人诋毁朝廷礼部尚书,也还大宗伯一个清白之名!”

    什么清白之名。

    知道些内情的人都在猜,或许张晟就是畏罪自杀,根本不敢去浙江。

    只不过人已经死了,这个时候还公然讲这种话,显得有些缺德了。

    太子现在以这种名义来处理浙江案,似也有一种为了死者伸张正义的味道。一时间,即便有人觉得不妥,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

    但直接将一个甲级卫派往浙江,这个行为还是让很多人觉得心惊。

    继而就有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旺进言,“臣昨日听闻,殿下已将腾骧左卫派往浙江。这实在是浪费钱财之举。殿下若要用兵,浙江巡抚之下自有嘉兴所、舟山所、台州所等多处卫所,何以要从千里之外的京师调动一卫兵马?”

    朱厚照望向远处,寻找这声音,看看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