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79节

第(2/3)节

    虽然四科确实并重,但在授官方面,明字科也确实稍显劣势。

    考生在报考明字科时,也是早有预料的,也没人不满。

    自然,这一百零八名新科廷士,在授官时也遵守了异地为官的避讳准则。

    廷士们授官完毕,始皇帝又一旨诏令下发郡县:

    [凡郡试榜上有名者,可为郡吏、县官。亦可来

    届应考会试,三次不中者乃止。

    凡县试榜上有名者,可为县啬夫及县吏,亦可来届应考郡试,三次不中者乃止。]

    “也就是说,郡试过了的考生,就可以谋职为郡中吏员,或者异地县官了!”

    若说调任、授官,只是郡守郡尉、新科廷士们的热闹,那这一道旨令,便是点燃了整个郡县落败考生群体!

    “若为吏员,不必遵守‘异地为官’避讳,那便可以谋划就职本郡吏员。但是,为吏毕竟不比为官有声望,且升迁余地不大。

    而为官员,也要前往他县,异地为官,必然更艰苦些。但却有声望,若有才干野心,一路升迁,也未必赶不上那些二甲三甲的廷士。”

    “对!正是如此。若求安逸富足,就选郡中吏员。若图出人头地,就到异地为县官。

    但是,异地为官的郡官,必然会带上得用的亲信,未必会倚重郡中吏员。

    而异地为县官,不但要背井离乡,也要与他县的县吏斗智斗勇。”

    “如此看来,为吏、为官都殊为不易啊……”

    “那还有继续应考这一条路可走嘛!继续应考会试,一旦过了会试,殿试时,说不定始皇帝陛下,也仍旧不会黜落一人呢?”

    如此成了新科廷士,即便不比首届廷士,但那份荣光也不会小了去!

    “况且有三次机会呢!三次不中才不允许再考。”

    有那心思敏锐者,却已经看出来日可能的激烈竞争态势。

    “现在是天下战乱初定,官吏缺额严重,才准许吾等为郡吏、为县官,想来谋求职位时也宽松许多。

    可等再过几届,若还是考不过会试,回头来谋职郡吏或县官,恐怕早就被别人抢占了!即便仍有资格,恐也无虚位以待了!”

    还不如早早地谋个本地郡吏,或异地县官职位,以免到时两头空。

    但也有那自信才高者:“这届某是一时失手,下一届必然得中!”

    况且首届科举,才华横溢者甚众,但这届过后,才高者大多已入官场。下一届争夺榜单者,必然才华稍逊,那他定能得中!

    这也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了。

    通过郡试的考生,是各怀心思,几番考量,最

    终有谋职郡吏、县官的,亦有继续备考下届会试的。

    郡中如此,县中也大差不离。

    或直接在县中谋一个县啬夫、县吏之职,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或者继续备考郡试,以图更高的起点与未来。

    总之无论如何,一届科举下来,大秦官吏的严重缺额问题,迅速得到缓解。

    随即,朝廷又颁发官吏‘三年考绩细则’,以规范和督促官吏的为官举措,并以考绩结果,作为升迁的依据。

    若是没有异地为官制度,拔出了郡守郡尉们的根脚,又有科举擢选出的人才涌入补充。

    三年考绩细则若要施行,恐怕必受抵制。

    但当现在一切都打乱洗牌重来时,本就正值王朝初建,也就顺利地施行下去了。

    只是在开头几年里,冯劫要时常带着他的御史团巡察地方了。同时在始皇帝无暇出巡的时候,派些‘钦差大臣’巡察各地。

    以确保度过秩序初建时期,等走入正轨后,便只需纠偏扶正,维持运行。

    诸此种种,可以说始皇帝三年,是大秦这辆战车,终于驶入轨道的一年。

    ……

    在大秦从咸阳到地方,风起云涌、革新蜕变之时。

    仙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