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好凶猛 第332节
第(3/4)节
,多读了几本兵书,多一些官场历练,就以为看透一切,就自恃能指点江山了。
然而这些士臣并无与将卒共甘同苦的经历,对行军作战的诸多细节性的实务缺乏足够的了解,更多是想当然的纸上谈兵,又压制有丰富经验的武将参与战略决策,过度干涉战场指挥,怎么可能是合格的军事统帅?
兼之承平之年,军中舞弊严重,兵卒来源杂驳不齐,又地位低下,大越兵马战斗力怎么可能不低下?
然而大越就一定出不了强军吗?
汴梁沦陷,河东、河北陷落敌手,河淮皆成残地,也不是全无抵抗之志士。
而哪怕一路丢盔弃甲、不知道吃了多少败仗,从河东、河北撤出来的兵马,也在一次次的接敌中成长、淬炼。
淮王府韩时良部战斗力就不弱。
葛氏葛怀聪那一代将领随前天雄军的溃灭、瓦解而身败名裂,但葛钰新一代年轻将领,在追随淮王赵观期间,却表现出将门子弟应有的战斗素养。
这一次葛钰率部走水路突围,表现也算可圈可点。
而郑怀忠之子郑聪、侄郑晋卿率兵马守平陆,也已经与降附军曹师雄部、阴超部打了大半年。
高峻阳、顾继迁两部兵马,也有一些军将表现不俗。
安州兵马想要提高战斗力,徐怀没有太多的精力兼顾,还不如直接丢掉外围的巡检司军寨,让他们先有机会跟小股虏兵打照面。
至少等见到虏兵不心慌打颤,才能有基本的战斗力保证……
第二十五章城池
徐怀也跟王番谈了将在北峡口建新城之事,待新城建成之后,他便会奏请襄阳,将九里关交给荆湖北路都部署司(安州兵马都监司)负责防守。
楚山还是要尽可能将精锐兵马集中起来调度,而非分散去守各个城塞。
“你这想法,襄阳有些人是巴不得的,但能不能成,还是要看安州兵马整编情况,堪不堪用!”
这几年来,王番有自己的私心、权力欲望,与徐怀及桐柏山众人也有过尖锐的矛盾,但现在形势如此恶劣,大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当然也是希望淮上防线在徐怀的守御下固如磐石。
要不然,荆湖北路危矣、襄阳危矣,覆巢之下将无完卵!
还有一个,就是周鹤、高纯年、顾蕃等人,还是将他、朱沆、许蔚、文横岳、钱择瑞乃至胡楷等人都视为一系,若有若无的施加排挤,这也使得他们必然要团结起来,保证襄阳不重归旧路。
“安州诸营兵马,依次进诸巡检司军寨轮戍,军将则轮流到楚山观战!另外,州兵营伍编制,还是要尽可能缩小规模!”徐怀当然不可能指望安州兵马一下子就成为百战精锐,但他将九里关移交给安州州兵驻守,也没有指望他们打硬仗。
而一支兵马能否据城而守,抵挡小股敌军进袭,对军吏武将及兵卒的要求谈不上多高。
一方面徐怀希望安州军将兵卒都能轮流上前阵临敌观战,一方面希望安州州兵的编制要进行调整。
大越禁厢军,二十人为一队,五队为一都,十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厢,十厢为一军。
这种骨架稀疏的军制更适应列阵而战。
然而激烈的攻坚作战,更甚者两军混战,就需要有更多的军吏、武将作为骨干支撑全军,实际上也是需要从上到下的军吏、武将骨干构架更密、更实。
目前楚山兵马编制,十人为一小队,设兵长,三小队为一中队,设队率,三中队为一都,设正副都将;五都为一营,设正副营指挥使及参军事;三到五营为一厢,除了正副都虞侯及参军事外,还配给记室参军、主簿等吏,确保有独立作战、独立运作后勤、守御一方的能力。
楚山一厢正常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五百人,军吏武将的数目却足足是旧制的三四倍之多,攻坚自然强悍,抵御自然坚固。
当然,这也跟楚山这几年南征北战,培养出一批精锐老卒、聚拢一批悍武将吏有关;半年前徐怀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