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136节

第(3/4)节
大喜,连忙暗夸道:“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其余义军不知其中关窍,见此桥非是一般,再加上前番张顺祭祀黄河河神的举动,更是将之视为神迹。

    有个别意志不坚定之辈,早已跪了下来高声喊道:“舜王果然有天命在身,河神连夜结出冰桥,助我等脱困!”

    一人高呼,则唤醒了百人,百人高呼,则唤醒了千人、万人,一时间如同山洪海啸一般,纷纷拜起了张顺。

    甚至有人高呼道:“不若舜王趁此神迹,建制立章,做了皇帝,岂不是强似那紫禁城小儿?其余首领各分个将军宰相,也不枉从龙之功!”

    其余义军首领闻此不由面面相觑,脸色难看。甚至“闯王”不由低哼了一声“装神弄鬼,雕虫小技!”

    “闯将”闻此连忙小声劝说道:“‘闯王’慎言,如今舜王风头正盛,又是义军的恩人,万万不可与之冲突!”

    “闯王”虽然有与张顺争雄之心,可是又不知关窍如何,不能当场揭穿张顺。他也不得不慑张顺如今的威望,只好又冷哼一声,以示不屑之意,却是再也不敢说张顺的不是了。

    这时候义军的欢呼声、赞叹声早已盖过了所有的不满。毕竟,成功者不受指责!

    第三卷峰峦叠嶂

    第1章卢氏

    卢氏,故虢国莘地也。《左传》和《国语》曾载:“有神降于莘”并“居莘六月”,即此为此地。

    卢氏此地听起来像是一个人的姓氏,实际却是一个县名。据闻得名于先秦卢氏国。汉武帝元鼎四年,卢氏始设立县治,传承到明朝时期,大致范围为后世的卢氏县和栾川县。

    前些日子渡过黄河以后,其他义军首领,甚至包括“乱世王”都便与张顺分道扬镳了。

    张顺麾下将领再也忍不住了,不由破口大骂这帮人“忘恩负义”,不过却被张顺制止了。

    这倒不是张顺涵养好,而是他从上次被“闯王”等人排挤走以后,就打定主意“培根固本”,准备寻一地作为根基,建立更为强大的嫡系队伍。

    张顺前世本是做工程出身,早已经习惯了层层分包、转包的行为。即使这一世做了义军,也难免带上前世的习气。

    只是到最后张顺才发现,如此掣肘严重,事倍功半,尚不如自己组建一个“五项全能”的“自己公司”,不须看他人眼色行事。

    于是义军渡过黄河,攻占黄河对面的渑池以后,便分兵别行。“闯王”带领其他义军走宜阳、伊阳去了,而张顺则带领义军分兵走永宁、卢氏。

    这中间也有其他义军的一些小心思:毕竟张顺带领众义军逃出生天,一来恩重如山无以为报,二来突显“冰桥神迹”,麾下士卒人心向舜。这些人坐立不安,惹不起便只好躲一躲,总比屈居人下要好一些。

    从双方行军路线来看,“闯王”等义军行军路线更接近洛阳城,沿途颇为富庶繁华;而张顺行军路线更趋向附近山区,沿途更为曲折贫困。

    这种选择正是双方的本能行为的反应:“闯王”等义军物资匮乏,唯以劫掠补充粮草为第一要务。而张顺更想寻找一片立足之地,偏向于群山深壑,便于防守之处。

    等到腊月初六,义军突到卢氏城下,只发了一阵火炮,打碎了卢氏城门,便攻占了卢氏县城。

    卢氏县县令姓白,也算是个中规中矩的官员,见贼人破城,便要自刭。

    城中大姓王氏、李氏和卢氏三姓,见此连忙阻止了白县令,便对他说:“白县令身为朝廷命官,守土有责。如今城破当死,义不受辱,端的是条汉子,我们却佩服的紧。”

    “只是你死了是一了百了,那么贼人的怒火又会发泄到谁的身上呢?既然如此,白县令何不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反正也是要死之人了,何不让贼人出了口恶气。这样,既保全了你殉节的名声,又保全了阖城百姓,何乐而不为呢?”白县令闻言为之气厥。

    三姓见此,倒省却了一番功夫,只是把这白县令绑了,带着前去拜见刚刚进入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