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64节

第(3/5)节
,襄助剿贼,讨伐不臣。太祖高皇帝在时,曾下旨命倭国为不征之国,又授予足利家族金册,钦赐了金印。倘若他们有失,那么此前倭国年年岁贡,岂不成了天下的笑话?我大明天兵,保护倭国,也是理所应当。陛下,现在是立即下定决心的时候,若是再迟,就一切皆休了。”

    这一番话,可谓震耳欲聋,场面一时间安静了下来,在场的所有人,都似乎一下子被拉进了另一场震惊里。

    说实话,举荐郑晨等人,使倭国内乱,反手之间,又以保护倭王的名义,迅速进入倭国,这一手……实在是让人辣眼睛。

    可偏偏,一切都如此的名正言顺,一切又都似乎很合理,以至于找不到一句反驳的话。

    朱棣回过神来,眼眸却是明显地亮了几分。可以说,他此时的心里正为之振奋呢,于是下意识的,他与太子朱高炽对视了一眼。

    父子二人,已有默契。

    说起当初,朱高炽就惦记上了倭国和朝鲜国,而如今,时机到了。

    此时的朱高炽,不由得由衷地佩服起自己的这个舅哥了,这家伙……到底跟谁学的啊,总能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办法!

    想到此,朱高炽又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父皇。

    而朱棣,自然也已了然,这入倭,关系到的是自己几个孙儿的前途,他们虽非嫡长孙,可毕竟也是朱棣的血脉,朱高炽心疼他们,朱棣又何尝不心疼呢?

    如今,一切都水到渠成,该决断了。

    这是上天给自己的孙儿们,掉下来的馅饼。

    朱棣道:“命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三人都督倭国事,再下旨,命朱勇为讨逆大将军,节制水师,领直隶左路模范营,迅速渡海,征讨倭国不臣。”

    朱棣顿了顿道:“事情紧急,而如今,倭王生死未卜,倭王足利义教,历来恭顺,朕岂可对他的生死坐视不理,再命张軏为荡寇大将军,率一精兵,先行突击入倭,寻访足利义教下落,保护他的亲族!”

    此言一出,众臣似乎都觉得……这好像很合理。

    朱棣又补充道:“一定要尽力保护郑晨以及汉商人等的安全,就这样罢。”

    众臣道:“遵旨。”

    朱棣红光满面,其实这个时候,确实该表现出一点哀悼之情的,毕竟……许多人还不知是死是活呢。

    可没办法,朱棣实在掩不住心里的喜悦了,或者是年纪大了,内心的一些事,实在已藏不住。

    他尽量地压下唇角的笑意,转而道:“此事,太子定夺,朕只要结果,如何进兵,粮草征集事宜,不必报朕。三个月内,朕要倭国的内乱平定下来。”

    朱高炽心中暗喜,不过他也知晓现在这场面不是适合高兴的时候,面上摆出一副沉痛的样子,道:“儿臣,谨遵陛下旨意。”

    第594章出击

    其实朱棣下达旨意之后,站在这里的群臣,就已经大抵明白怎么回事了。

    以太子殿下的几个儿子来都督讨逆的事宜,这意思不是再明显不过了吗?

    再想到张安世当初举荐郑晨人等。

    真是好家伙……

    这哪里是襄助倭人,分明就是把那足利义教往火坑里推啊。

    人家早就打上了主意了!

    可笑的事,天下人竟懵然不知,还以为张安世是在通倭。

    如今细细想来,此事从始至终,说到底,还是大家的认知问题。

    郑晨这样的人,只擅长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世上的东西,哪里只靠一些考据和纸上谈兵的研究,就可总结出来的?

    任何事,无不充斥了艰辛,有无数的变量,真正实干者的血汗,又岂止是书斋里的人,几句空谈就可总结的?

    似郑晨这样的人,表面为新学的大学者,可他的本质,其实和当初的大儒是没有任何分别的。

    无非还是盲目相信只要总结出了教训和经验,而后就可拿出一些教条来,便可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第(3/5)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