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69节

第(2/3)节
得秦叔话里有话,看着他。

    “秦叔莫非发现了什么?”

    秦叔拿出一张纸,递给我。

    我接过来看了看,不由定住。

    上面写着一句不伦不类的诗:日出京,虹贯日,紫微没,走肖立。

    “这是近年来流传的一首童谣。”秦叔道,“在远离京畿的乡下,传播甚广。”

    我又将那些字看了看,道:“这童谣颇是晦涩,有何脍炙人口之处?”

    “这便是有趣之处。”秦叔道,“光看字,押韵不足,文意晦涩,当不足脍炙人口。但它却得以流传开来,可见必有那人为之处。”

    “哦?”

    “据在下所知,那流传之地,无不是有过灾患的去处。旱灾、水灾、震灾、蝗灾之类,每每过后,这童谣必是传唱起来。”秦叔道,“在下曾顺藤摸瓜,凡听说哪里出了灾患,便前往当地探访,倒是有所发现。赵王那乐善好施之名,是人尽皆知的。不过只怕皇后也不曾想到,凡灾患之地,赵王必筹措粮食,遣人过去开设粥厂,赈济灾民,从无遗漏。这童谣能传播出去,与赵王的粥厂关系甚大。灾民为了能得到吃的,常常在粥厂附近聚居,靠粥厂施舍活命的孩童,每个人都能吟唱。”

    我沉吟,再看那童谣。

    它乍看虽晦涩,但稍微读过一点书,就并不难懂。

    日出京,是个景字,也就是皇家的姓。

    虹贯日,当是白虹贯日的典故,指的是弑君之事。

    紫微没,紫微指的是帝王,“没”字的意思虽不明晰,但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事。

    走肖立,走肖合在一起是个赵字。至于“立”字,不言自明。

    整个童谣看下来,无非是说坐天下的要成赵王了。

    “秦叔可抓到了人证物证,可切实指向赵王?”我问。

    秦叔摇头:“赵王的人行事甚为严密,我毕竟孤身一人,查查底细可以,捉人却是做不到的。”

    我颔首。

    秦叔将此事告知我,用意也很明白。接下来,便要子烨出马了。

    “赵王此来洛阳,秦叔可有什么看法?”我问。

    “大公子说,北戎使者也在,说不定会联系赵王。一旦碰头,便可当场捉拿。”秦叔道,“恕我直言,大公子想的太过简单。赵王就算当年曾经勾结北戎,也是老戎王当政时的事。老戎王被杀之后,新戎王的行事之风几乎全然扭转。这些年,我一直在监视赵王的举动,皆不曾发现他与新戎王往来的证据。”

    这也在我意料之中。

    毕竟不光秦叔,子烨也一直在寻找赵王与北戎勾结的证据,若是有,子烨因为人多势众,必然会比秦叔发现更多的东西。但就算是他,至今也仍然拿不出像样的作证。

    这要么是赵王本事够大,手脚处理得足够干净。要么就是他其实真的没有勾结北戎。

    不过即便如此,秦叔这童谣的线索,也足够了。

    “多谢秦叔。”我说。

    秦叔笑了笑,忽而道:“皇后莫怪在下多嘴。先前,在下曾冒问皇后,愿不愿意嫁给太上皇。那时皇后回答不愿意。如今看来,皇后终究是改了主意?”

    我说:“正是。我思来想去,秦叔所言有理。”

    秦叔道:“那么皇后将来无论有何打算,也请告知在下。在下必全力以赴。”

    我的心提了一下,看着秦叔,不无狐疑。

    “秦叔何意?”我问。

    秦叔目光深远,道:“皇后是在下看着长大的,以皇后的性情,遇到什么事会如何抉择,在下又岂会不知?只是从此之后,皇后一举一动,皆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抉择,皆望皇后三思。”

    说罢,他站起身来,向我一礼:“在下言尽于此,告辞。”

    第二百四十五章对阵(上)

    我和子烨大婚之时,京中来了许多人,不过并不包括赵王和董裕。

    董裕明面上是子烨的人,这大婚,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