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皇兄何故造反? 第31节

第(2/3)节
朝廷看来,是护卫不力,阿附权奸,酿成大祸,但是若是在被俘的天子看来呢?

    那这些随他出征,惨遭杀戮的勋戚,说不准真如焦敬所说,是“忠臣良将”

    毕竟他们为了天子,把命都豁出去了!

    退一步说,就算是没能救回天子,到时候太子继位,出于孝道,也要善待这些,曾经力主救回天子的勋戚们。

    臣则不一样

    虽然大多数臣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实际上,天子对于臣来说,真的没那么重要

    臣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朝局和成熟的政务处理体系,只要大明这个强大的机器仍然在正常运转当中,那么无论御座上坐的那个人是谁,臣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着科举这个源源不断的供给在,哪怕是一时被天子打压,也终会再有崛起之时。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一层含义就是,只要有天子,就有朝臣。

    洪武一朝,可谓是对臣最为严苛之时,剥皮实草,廷杖诏狱,哪一样不让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如今呢?还不是盛武弱!

    一代天子就算再厉害,不过数十年的时间。

    臣们熬得起!

    所以对臣来说,他们最紧迫的需求,是保住边镇不失,相对而言,天子的安危虽然重要,但是却需要往后排。

    边镇在,大明的边防就在!

    大明的边防只要稳固,那么哪怕得罪了天子,也无所谓,最多就是被打压数年而已。

    更何况,那是最坏的局面。

    如今也先势大,天子能不能被救回来,还要打个问号

    说句大不敬的,若是救不回来天子,到时候新君继位,他们纵然有错,也是为了江山社稷,有扶立新君的功劳在,大概率还会受到重用和嘉奖。

    这也正是这个时候,朱祁钰选择臣的最大原因。

    朝局之争,没有永远的对错,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当前的局面,他的利益和臣的利益相一致,自然而然的便会联起手来。

    但是须知,任何一个共同的集团内部,又会有不同的派系和主张。

    对于臣这个整体来说,边镇和京师的安危,重于天子的安危,但是在臣的内部,又会有不同的利益主张。

    便以刚刚的发言来看,以兵部侍郎于谦和大理寺卿俞士悦为首的部院官员,所持的是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社稷江山大于一切,主张坚决抵抗,绝不妥协!

    以给事中李侃为代表的科道风宪官,坚守的是礼法和祖制,所持的观点是祖宗基业不可毁弃。

    但是同时,坚守礼法的他们,也必然会认为,天子为社稷国本,要竭尽全力救回。

    换句话说,这帮科道官,实际上是个理想主义者,又想兼顾礼法大义,又不想对贼虏低头妥协。

    剩下的,就是以翰林院学士陈循为首的侍从之臣。

    终明一朝,翰林院的地位都非常特殊。

    论实权,它不能和六部相比,甚至连不同的寺监都不如,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任何衙门都替代不了的。

    它是臣的大本营,后备军!

    如果说科举为臣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话,那么翰林院就是这个新鲜血液的中转站。

    它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家侍读,属于臣当中的近侍之臣,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却是阁部重臣的预备役。

    至明后期,更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惯例。

    这拨人,才是朱祁钰最为关注的。

    由于翰林是清流中的清流,故而他们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却在士林当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掌握着舆论的倒向。

    同时,也因为他们都只是预备役,所以跟于谦这样的部院大臣不同,他们也同样倚重于圣恩。

    翰林院再好,也得能够熬出头才是资历,若是被天子若恶,一辈子都窝在翰林院里修史撰书,那还不如直接外放当个知县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