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4节

第(3/4)节
说实话我们能做得非常有限,很无力,很无奈。但我们还要保持理智,不能过于同情,这些情感会左右我们的专业判断。至于你说的后者,我个人没有遇到,但我的同事遇见过。那位受害者根本不觉得自己受到伤害,她说之前生活的环境更糟糕,她发现买她的那家人只要她听话,配合生孩子,她顿顿都能吃饱,不用为了生计发愁。后来因为有人举报,她还恨那个举报的人,因她什么都不会做,一个人不知道怎么生活。”

    黎湘问:“听上去这好像跟拐卖之前的认知建立有关。”

    李琰:“差不多,如果是生活在都市的受过教育的女性,到了那样的环境很容易精神崩溃,因为此前建立的所有认知都被摧毁,反抗就会被打,又做不到推翻原本的价值观,说服自己屈服,这种精神和环境的拉扯对抗是最痛苦的,会逼疯一个人。”

    说到这,李琰好奇地问:“我能不能知道你要演的是哪一种呢?”

    黎湘:“是有意识反抗的那种。其实我更好奇另外一种,但这样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别说过审问题了,搬上屏幕一定会被骂。我和你的讨论只是因为我个人的好奇而已。”

    李琰:“哦,我的看法是,人的心理是多样复杂的,任何可能都会有。媒体的宣传相对单一,但这有利于建立共识,只有大多数人都认定贩卖人口是灭绝人性的罪行,才能发动群众一起打击。再说大多数被拐卖的人的确过得生不如死。”

    作者有话说:

    明天有事请个假,后天继续更新,比心!

    红包继续~

    本章提到两种情况,一种新闻里常见,曾在《刑事技术档案》人口失踪案里写过类似的案例。

    本文的人口失踪案例,会写一种不常在主流媒体上见到的视角。但为了防止一些人的偏激理解,在这里说一下,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大部分都境遇凄惨,如果孩子被养父母养大,好吃好喝,这还是比较“好”的结果。很多妇女被逼疯被打骂,卖去东南亚用毒品操控。

    不只是女性,成年男性也会,陷入杀猪盘的也有很多,什么毒打电击都有。

    所以请不要误会、误解作者的价值观,请勿上升定性,道理很简单,写杀人犯不意味着自己就支持杀人或杀过人。

    这篇文是从受害者心理动机去讲,一个人到了一个环境,从毫无准备到适应到生存下来,为什么这么做选择。

    我一个朋友说,世界不是单一的,都是被迫害的多元结果。

    总而言之,我们要打击这种迫害他人的行为,不应以最终结果的好坏来论断加害者的行为是否正确,这样非黑即白的东西不需要争辩讨论。

    但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变化决定选择的不同,选择不同决定事情的走向和结局。

    第76章

    第十二年秋

    临去《远山》剧组之前,黎湘收到姚珹的邀请,是一个小型酒会,在游艇上,只有一些圈内朋友参加,很随意。

    类似的酒会黎湘去过,那时候她没有现在红,被公司安排接触人脉,聚会的确很随意,餐饮那层大家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旁边还有小酒吧和雪茄房,后者会聚拢一些聚会上的男人谈生意。

    再往上有单间,如果兴致大发,会有人邀请一同消失个把小时。

    黎湘没有问姚珹的用意,从十六岁开始她就明白男人向她发出邀请的意思,这件事她习惯了,但自从有了点自主权便开始挑选对象。

    起码要她看得顺眼的,而姚珹就很顺眼。

    杨隽让公司借了小礼服,黎湘正准备试穿,姚珹的人也送来几盒衣服。

    黎湘从中选了一件,欣然赴约。

    当然,这次她是以黎湘的身份来的,不是姚涓。

    姚珹脸色略白,声音带了点沙哑,黎湘陪着他走了半圈与人寒暄,抽空的时候问了句:“是不是不舒服,撑得住么?”

    姚珹笑道:“起码不会倒在这里。”

    这时又有人上前,黎湘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