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第(2/2)节
留名的机会,是给子孙后人的财富,所以此事,必得动全国之读书人。”
编修全书,最庞大的一股人力,是抄书的人。
既然是抄书,总得找字好的人来写,在封建时代,你字写得不好,说出来都不好见人,何况还是流传后世的书。
封建时代读书人多,但按照比列来说,不多。
字写得好的又要少一些。
所以必须倾国之力。
况且黄昏还有私心:他要弄一本《新华字典》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吴与弼倒是已经将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倒背如流了,但《新华字典》可不仅仅是拼音,还有字的归类、释义。
说白了,就是编撰一本另类的《集韵》、《广韵》。
所以也需要人。
朱棣沉吟良久,“那就动员全国的读书人?”
黄昏斩钉截铁,“必须动员。”
数千人的编修团队,你不动员全国,就靠国子监和翰林院,这明显是凑不够的。
朱棣弱弱的问道:“大概要多少人?”
黄昏沉思了一阵,“若是只要一千人,大概要近二十年的时间,若是两千人,则在十年左右,若想在五六年内编修出来,至少需要三千人。”
至少三千人?!
朱棣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还是低估了这本全书需要的人才数量。
倒是没注意到,黄昏怎么会有如此精确的数据。
这个数据当下绝对不可能得出来。
第(2/2)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