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第(1/2)节
在所有的虚构人物中,有两个人是特别想提一下的。一个就是后半部分才显露身份的王葭昇这条线索,铺设得漫长而错综。驸马这个角色是到了中途才构想的,开头那个均州城外和紫盖山的段落也是比较后期才补写的。原本我的设想是将卢昭义的故事讲完就差不多结束小说,可总觉得用一个江湖人物的离场去完成一个因古画而生的迷局未免不够文艺,因此,才又重新埋设了驸马这条线索。因为避讳原型人物,所以我做了名字修改。然而如果读者是真正的书画专家,那么第一章你便已经知道了这位官人的身份无疑就是北宋的画家王诜,后面花了一些笔墨所写到的宝绘堂,西园雅集,他和徽宗的关系等等,也都是基本沿着王诜这个人设去展开的。设计让他来背这个锅,最主要的考量还是王诜此人一生的传奇性,他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有一些诟病,他也的t确富甲一方,将附庸风雅这件事情在天子脚下做到极致。正如他一生的挚友苏轼在《宝绘堂记》里面所提醒的那样。苏轼称驸马王晋卿一生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在私宅的东边建宝绘堂来储蓄他一生的书画。苏轼担心他会像自己年少时一样,自己拥有的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又担心拿不到。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全书画之乐而远其病。苏轼当年应该是有预见到王诜此人对书画的病态痴迷,因此我在小说中的设计,乃至这个人物的结局也是依附于这种预设和猜测所进行的。
另一个颇费笔墨的人是赵柘。神宗皇帝赵顼在元丰八年(1085)去世,时年未满38岁,可以说英年早逝。他一生有十四个儿子,八个早殇,神宗死后六子哲宗赵煦即位,才9岁不到,幼时高太后垂帘听政,干到24岁又因病早逝,连子嗣都没有留下。北宋只好再由神宗的第十一子徽宗赵佶即位。稍微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原本王位轮不到赵佶,而应该由赵顼的第九子赵佖即位,无奈赵佖是个盲人,王位这才轮到后来的徽宗。赵佖也并不长命,他在徽宗即位后六年就去世了,年仅24岁。总的来说北宋的后半段皇室继承人可谓人丁单薄,命运多舛,社稷摇摆,甚至为后宫所把持。每每看到这些史实总是感怀,如此兴盛的一个国家何以在两三代的君王手中就急转直下,为何在这些孱弱而短命的君王之外,没有一个语出惊人,雷厉风行的皇室成员可以力挽狂澜?
神宗最小的儿子赵偲是赵顼的遗腹子,生于父亲去世的同一年。所以我大胆地塑造了另一个遗腹子,也就是第十五子赵柘,并且将他塑造成一个精明强悍,隐忍果断的宗亲形象。当然,因为最终我不想去扭曲历史,因此他的结局是从刚一开始就注定的,但是我希望他的出现可以是一记幻想中的强心针,去给当年沉溺于书画的赵佶敲响一次警钟,去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另一种结局的可能。
褪去光环之后,我们彼此救赎
小说的主角依然是虚拟人物,我也没有企图跳脱出一般意义悬疑小说中留给主角的光环。他们依然有着绝世美颜,习得盖世武功,绝处逢生,大难不死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他们也同样需要经历坎坷,经历误会,经历心碎和绝望,才能迎来彼此的救赎。这些套路固然被小说家们用了千遍万遍,只不过这些皆是人性的共点吧,知道俗套但还会一次次为之情感泛滥,抓狂揪心。话虽如此,我笔下的主角尽管得到完满的归属,而作为凡人他们的性格却是不完满的。林寒初的个性如同她自己的名字一般,带着一丝冷静甚至冷漠,还有怯懦和自卑,她除了于墨霄之外,不曾对任何人打开心扉。即便赵柘是最懂她的知己,甚至在书画上与她情投意合,她也依然数次拒绝,据他千里之外。林寒初不是那种传统小说中善良天真带着主角光环靠运气被人恩宠的女性角色,相反她可能是最惨的一类女主角。但我依然赋予她坚韧的性格外加一点点运气,这才使她磕磕碰碰完成了全书的使命。
另一个主角于墨霄出生名门,开朗而又有幽默感,是很容易吸引异性的类型。可是没过几章节,他对待林寒初的一系列渣男举动却可能让读者迅速失去对他的喜爱,甚至唾弃他的所作所为。他在小说的
第(1/2)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