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40节

第(4/5)节
如意就笑了:“不上大学的确挺遗憾的,不过,谁说我没机会进大学了?我这次去京市还要去华大呢。”

    许吉祥和许为民都诧异地抬起了头:“姐,你去那里干什么,我知道了,是不是研究生,听说好多人大学毕业后,也能考研究生?”

    “不是,”许如意跟他们解释,“是我们和华大有个合作,我要去华大拜访教授。”

    其实是上次大建铁工所赔偿的两台数控机床,这个月初终于运抵,华大得到了一台,当时就说过,燎原厂有参与权,许如意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所以已经约好了去京市拜访。

    不过这些涉及到一部分机密,许如意是不能细说的。

    即便是这样,也让兄妹俩心情好点,毕竟,没上大学,他们的姐姐也是燎原总厂的厂长了,更何况,如今也能见到华大的教授。

    许为民一心高考,对于燎原总厂的事情关心不多,倒是许吉祥,天生就是个做生意的料子,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纵然是在燎原县上学,愣是厂子里的风吹草动都知道:“姐,我怎么听说,你们还要办学校,还要跟大学搞什么合作,是这个吗?”

    许如意笑着解释:“那倒不是。学校就是咱们现在的培训班,那块本来就是光明厂的职业学校,经过了一年的职业培训,咱们也成了规模和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所以就说再办起来,分三部分,职工培训和职工夜校还是照旧,然后会招收部分初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

    这种在现在很正常,不少大工厂都有自己的职业学校,招生主要分两部分,厂子弟和部分的社会生源,为的就是解决就业和输入人才。不过这种模式,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式微。

    主要是,工厂过了六七十年代快速发展时期,此时工厂内的职工,大多都是青壮年,退休人员很少,这就导致了岗位没有空缺。

    所以,不少厂的厂子弟毕业后只能当临时工,在大集体企业干活,有的甚至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只能待业。

    燎原总厂这样,其实是逆风向的,她去教育局申请的时候,人家还都很诧异呢:“你们厂子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规模,还缺人吗?”

    燎原厂如今是不缺人的,许如意也说的明白:“我们主要还是对内培训,职工们上满了课程,总要给□□的。社会招生数量比较少,择优录取。”

    这说法让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很新奇:“你们的职工还要学历?要学历干什么?”

    这年头,工人们的学历没人在意,而且极为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小学上了两三年大字不认识几个的,甚至还有全文盲。大家都觉得,反正是操作机器干活吗?只要会干不出错,你管他什么学历呢。

    可事实是,好技术的工人必须是会自主学习的,扫除文盲,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给他们进修的机会,甚至于跟职级工资晋升渠道挂钩,很多人恐怕前途不止于此。

    在许如意的年代,好多人都以为数控机床的操作,必须是大学里毕业的高材生们才能做,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很多工厂,一些老师傅们培训半年左右,就可以熟练掌握。

    还有个例子,她上辈子从小在机械厂长大,父母的同事朋友都是她的叔叔阿姨,他们这群孩子长大后,总会有说:“那谁谁家祖坟冒青烟了,父母俩大字都不认识,孩子居然考上了重点大学!”

    那可不是人家父母不行,是他们那个年代,吃饱肚子活下来就不错了,上了班又上有老下有小,哪里有机会去学习。

    许如意将自己的想法解释了一下,不过显然有点太前卫了,人家也不是很理解,一是工人培训的学历,只能是夜校学历,有用吗?二是有学历,工人还能当工人吗?

    不过,既然干了教育这样,自然是愿意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再说,燎原总厂这个学校,本来就有招生资格——原先他们用不了,是因为是租赁的光明厂,前一段时间,光明厂审计结束,燎原总厂就将光明厂购买了过来,光明职业中学自然也就完全属于燎原总厂了,燎原
第(4/5)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