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2/2)节
大多数人来讲,死?亡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和体验这些美好的能力。”
“但是,在很多时候,剥夺理论是不适用的,”魏教授又道,“对于一个危重的病人来说,死?亡,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糟糕到?,其实死?了更好呢?这需要引入另一个变量,即每个人对幸福这件事的评价。”
“为了引入这个变量,就还需要引入很多很多的哲学理论,在这里我无法一一列举,只举例说几个,比如?享乐主义——我认为活着?的每一瞬间?都好,只要活着?就很美好,包括危重病人;比如?悲观主义——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悲剧,死?了更好,等等……”
“这里,又不得不提起我们之前讲过的‘有?价容器’和‘中性容器’理论了,即我们怎么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
“有?人认为生活就是个容器,要看生活的质量需要看其中内含物的质量,但有?些人觉得生活本身就有?意义……”
“当然?了,这只是两种极端的理论,我们大多数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活着?本身就有?一定?价值,但是更要看活着?的时候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对吧?”
第(2/2)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