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节
第(3/6)节
你也别担心我在城里日子过得憋闷,我在城外租了一处小宅子,挨着河边,带着小码头,景致不错,宅子后头的园子里还种着新鲜的瓜菜水果。阿炯打算休沐时,带着一家人到那小宅子里消遣。衙门的人找不到他,也不会拿公事做理由,请他回去。我们一家就能好好偷闲两天了!”
她乐呵呵地笑着,仿佛在说什么有趣的事。宋氏立时就听明白了,陶家人也不是全无防备,还另外备下了可藏身避险的地方。但她心中始终有些不放心,又没法说服陶老太太,只得暗下决心,等进了京城后,就要催促孩子们尽快把那个锦布小包交上去,好让镇江知府早日被送交法办。
女孩子们也跟陶樱告别。谢慕林隐晦地提一句“昨儿你介绍的铺子卖的糕点确实很好吃”,陶樱就明白了。她抿嘴笑了笑,半个字口风都不露,只微笑着说:“到了北方,千万记得给我写信来。我曾听叔祖母说过北方的景致,却从来没见过,心里好奇得很。”
陶樱论祖籍其实是安徽人士,但她出生时,父母都在外官任上,是在蜀中,因此她从来没见过北方的风景。后来她父母直接在蜀中任上身亡,她再由族人护送返乡,然后辗转来到叔祖母与叔父家中生活,完全没有去过淮河以北的地区。她平日里每每听陶老太太说起小时候熟悉的风物,心里都难免生出好奇心来。只可惜,除非哪日陶炯调职北方,又或是她嫁到北方去,否则她不大可能亲眼见到叔祖母所描述的北方了。
谢慕林干脆地答应了她的请求。反正宋氏总是要给陶老太太写信的,到时候夹带一两封晚辈的信件,又有什么要紧?她还能给陶樱寄北方的特产呢。
杨沅和谢映芬也纷纷表示,一定会给陶樱写信来的,反倒叮嘱她,一定要回信,若是能把镇江本地好吃的糕点也寄过去,那就更好了。
昨天晚上,她们品尝了买回来的糕点,为其中一种深深地着迷了。只是那糕点看起来做法颇为繁复,自家铺子里暂时还没有类似的方子,所以她们复制不出来,只能买现货了。
可这么远的距离,等糕点送到她们手里,估计都不能吃了吧?
谢慕林白了两个异想天开的小姑娘一眼,见管事妈妈们已经过来催她们赶紧上船了,便握着陶樱的手,最后再嘱咐一回:“好生保重自己,千万不要太相信坏人的节操。有些人是会做出让好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坏事来的。防人之心不可无!”
陶樱微笑着,头一回正面回复了她:“谢二姐姐放心,我会守好了家里人的。”
第673章到达
谢家的船队在离开镇江之后,没有在路上再耽搁行程,一口气驶到了京城。
由于他们坐的船不少,若在三山门外的码头停靠,费用稍嫌高了些,也有些没必要,所以他们绕道拐向了那座城郊的小庄子,在庄子附近的码头靠了岸。
这处小庄子,同时也是谢家商号的伙计们运送南北货物途中,经过京城时的暂时落脚点,因此,附近的码头也是谢家商号租下来的地盘,留有充足的船坞,足够谢家一行所坐的船全都停靠进去,还留有多余的泊位给日常运转的谢家货船。
谢慕林跟着长辈与兄弟姐妹们一道下船上岸时,宗房的谢谨昆早已带着妻儿,连同毛掌柜、刘伙计等人等在码头上了。
众人相见,自是一番见礼寒喧。宋氏抱着谢谨昆不足三岁的白胖儿子,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喜爱,直夸他:“说话口齿清晰,也有条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谢谨昆与计氏听得宋氏夸自己的儿子,都高兴得不得了。
计氏还说:“家里早就来了信,催着把哥儿送回去上学,我心里一直舍不得。但仔细想想,还是该叫他早日回去开蒙才是。有族学里的先生们教着,家里的叔伯长辈们都是满腹经纶的,孩子多学点东西,日后也能有出息。否则一直跟着我们夫妻,我们忙着店里的生意与人情往来,哪里顾得上教他?至今也只是教他背了半部《三字经》罢了,没得耽误了孩子。若是从外头请先生,又或是送去学堂,外人也比不得自家人用心!”
第(3/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