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71节

第(2/4)节
着妻儿,若是外出,

    便绕着通济河和茶山走一走,他注意到,柳家的族田似乎种了不少甘薯。

    据族老说,《育言报》是柳贺这右宗伯所推的报纸,丹徒县衙自然比别处更重视些,下河村毕竟是柳贺宗族所在,因而《育言报》中所提的作物,甘薯、玉麦、土豆及番柿族中都种了。

    柳贺于是多出一桩事来,将这些作物的生长状况记载下来,等驿差来取信时,将之交到京城。

    在乡的日子实在轻松惬意,柳贺许久未动笔,自然觉得手痒,因而一日晚上,哄过知儿后,他便到书房,写了一篇《乡居小记》。

    散文这类篇章柳贺并不常写,主要是没有那等闲情逸致,在京城的日子他一直绷着,脑子转得快,但也累。

    这类讲乡间生活的文字还是适合闲下来之后再写。

    “相公,娘煮了些甜汤,出来喝。”

    听见杨尧喊他,柳贺应了一声,甜汤微甜,喝着十分爽口,柳贺忍不住感慨道:“若是在京里,喝一碗甜汤也觉得无滋无味。”

    “因为相公的心思不在汤上。”杨尧道,“回乡了便不必想那些。”

    下河村中近日有一幅奇景——自村中走出的状元郎不写文章了,反而整日在田间地头,问农时,问如何伺候叶子,他那股劲头倒好似要当种地的状元一般。

    和村里人请教时,柳贺也一点没有状元郎的架子,久而久之,大家便都愿意教他,反将他身份忘得一干二净。

    柳贺任亲民官时也读过不少农书,此时虽有致力于农事的官员,可成书者少,更缺少系统性讲农业种植的书,眼下徐光启只是个十多岁的少年郎,距离他写下《农政全书》还有许多年,而其余农书,如《汜胜之书》、《陈旉农书》、《齐民要术》等,除了元代王祯的《农书》外,其余距今都太过久远。

    柳贺便想着,待《育言报》发行一段时间,便要将报中所载的农事、水利、医药、番文”各方面的经验集结成书。

    他少时读书便觉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万卷书恐怕已读得差不多了,行万里路的境界他却仍未达到。

    回乡之后他也享受到张居正的特殊待遇——一期《育言报》发售,便会快马送至镇江,交到柳贺手上。

    柳贺觉得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可潘晟却觉得,《育言报》虽被放给了张元忭等人,但这报纸毕竟是柳贺的心血,还需他多加审核、关注。

    柳贺自己上过,再听取老农的意见,于农事上见解渐渐深厚了起来。

    甘薯是他极力推广,其余如玉麦、土豆等作物也各有其效用,但柳贺也不只关注这几种新作物,稻、麦等如何增收也是他关注的话题。

    杨尧对柳贺也十分无奈,不过她早已习惯了柳贺如此——在京城时,柳贺操心朝事,每日不得闲,到了地方上,即便此刻无官无职,柳贺同样忙得热火朝天。

    刚回家不久,他已经黑了瘦了。

    他和镇江知府林应雷、丹徒知县甘世价都打过招呼,二人十分乐意将本府知农事的吏员交由柳贺指派,那小吏便带柳贺下乡去,询问何处,以探寻作物增收的方法。

    林应雷与甘世价皆十分疑惑,两人却不敢轻易问询柳贺。

    但再过一月,两人便自《育言报》农事一栏瞧见了柳贺所撰的文章。

    《育言报》问世不过半年,却已是朝廷官员、士绅、读书人必读的报纸,各地书肆进报十分积极,报纸到到的《育言报》也只比京城慢上一两期而已。

    事实上,《育言报》农事一栏依旧不为官员所重,《育言报》所收的稿件大多来自对农事有兴趣的读书人和吏员,其中有功名的并不多,进士更是屈指可数

    。

    而林应雷与甘世价所读的这一期《育言报》,在农事栏中撰文的竟是柳贺!

    “右宗伯这是何意?莫非真不愿争阁臣之位了?”

    也有人觉得,柳贺这堂堂三元郎真是堕落了,他词臣出身,官至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