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7节

第(3/4)节
了。”

    宰相家的饭,又岂是那么好吃的?

    用过饭后,柳贺强撑着困意去写文章,张居正用他用上了瘾,成日就是写建议,还不给钱。不过柳贺嘴上虽抱怨,心里还是乐意的,不管怎么说,张居正至少愿意听他的建议,这样已经足够了。

    第二日,柳贺去吏部交了文书印信等,又将文章交至张府,之后便在京中闲逛起来。

    他还不知自己下一步会在哪里,回翰林院的话,再詹事府挂个职务是最好,再往下的话……都非好选择。

    尚书不入阁与非翰林不入阁是内阁成立以来的传统,不过嘉靖以后,内阁首辅们往往十分强势,礼部尚书与吏部侍郎入阁的就有数位,吏部尚书不入阁,只是因为吏部权势太大,上上下下的官帽子都由他抓了,又将皇权置于何地?

    柳贺眼下还够不着侍郎的边,品级相差太远,但六部之中,无论是郎中还是员外郎,若是任了,便意味着柳贺入阁的可能无限接近于零。

    可以这么说,有明一代,没有任六部郎中及员外郎的状元。

    词臣是给天子写文章的,六部郎中、员外郎却是干活的,柳贺被外放任亲民官,倒是可以说他为百姓办实事,可若真叫他去了六部,那他真的可以怒而回乡了。

    翰林若进六部,至少得侍郎起步,还非得是清贵如礼部、势大如吏部这样的衙门。

    否则老子不干。

    第168章遇好友

    柳贺回京已有几日,却只去了一趟张府,期间天子并未相召,张居正也未告知他前程在何方。

    柳贺只能耐下性子在家中等候,不管怎么说,天子应当不想让他当一个无业游民。

    趁着这段时间,柳贺好好放松了一下,不知不觉间,他任官已有六年,六年之前,他在此地大魁天下,于官场上却是初出茅庐的新丁,而六年以后,一任翰林官,一任亲民官,柳贺心态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

    等便等着,柳贺心中并不慌乱。

    在京城的节奏比在扬州时其实慢上许多,毕竟知府需事事关心,而京官只需当好螺丝钉、尽好份内之责就足够。

    柳贺与吴中行、唐鹤征先约了一顿酒,这两位仁兄仍在翰林院与尚宝司干着,和柳贺还在京城时比,两人面上皆是苦闷:“我倒宁愿与泽远兄一般外任亲民官,也好过在京中空虚度日。”

    吴中行与刘台关系不错,刘台被贬谪后,他胸中始终有一份郁郁之气。

    柳贺其实也注意到了,他虽远在扬州,但与于慎行、罗万化等人多有通信,从他们的信中,柳贺能够察觉到他们对当下朝局的不满,与沈鲤对谈过后,这份感觉更加强烈。

    柳贺他们这一科士子都是张居正的门生,不好对张居正多加指摘,因而当吴中行出声言张居正恶行时,柳贺制止了他:“子道兄,非礼勿言。”

    “泽远,你是正人君子,为兄却不是。”吴中行看了柳贺一眼,终是未说什么。

    吴中行当真佩服柳贺的涵养,人人都知柳贺是因筛落张敬修之故才被外放至扬州,好好的天子日讲竟因此沦落为亲民官。

    可对待张居正,柳贺始终以师礼侍之,吴中行从未听柳贺说过一句张居正的坏话。

    不过吴中行也很是佩服柳贺,他在翰林院中听得柳贺下扬州后的种种,胸腔内的热血似乎都沸腾了。

    在京时可为天子师,出京后又能庇护一方百姓,柳贺实现了许多读书人毕生的梦想。

    “泽远可知,这一科殿试后重开了馆选?”

    柳贺点头:“似是听说过。”

    万历二年那一科会试,坊间有传,因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会试被筛落,张居正一怒之下停了馆选,而这一科张居正次子张嗣修中了榜眼,庶吉士馆选又重启了。

    “今科会试主考为张蒲州,有他在,张嗣修想中榜轻而易举。”唐鹤征道,“我听闻张嗣修文才只是平平,他在会试前与沈懋学、汤显祖等名士交游亲近,据传都是恩师点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