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63节

第(3/4)节
 李春芳为官政绩可谓平庸,但官运极佳,在嘉万年间能官至首辅而全身而退者,他着实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嘉万朝的首辅,自杨廷和起,到后来的张璁、夏言、严嵩,再到徐阶、高拱、张居正,可谓群魔乱舞,能得善终的没有几位。

    众士子候了片刻,见得殿内众官端肃而立,之后,一身明黄龙袍的天子出现,众官员纷纷行叩头礼。

    柳贺等新科贡士则踏入丹墀内,东西向列队,面朝北站立。

    隆庆帝的长相如何柳贺看得不甚清晰,他眼下心思也不在这上面,天子登上御座后,便有执事官举起策题,内侍太监将策题交给礼部官员。

    在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众位贡士到各自座位就座,之后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行五拜三叩头礼,此时鞭炮声响起,隆庆帝及百官退朝,考试便正式开始。

    辛未年这科殿试,提调官为礼部尚书及左、右侍郎,受卷官、监试官、弥封官也大多由翰林院及九卿衙门的官员担任,场面可谓极其严肃。

    若是穿越之前,柳贺自然记不住这套繁复冗杂的程序,但自县试时起,无论考试还是面见考官都有一套流程在,柳贺已是十分熟稔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已经被这大明朝同化得很深了。

    柳贺看向考题,由于殿试只考策问一道,可以说是一题定生死。

    辛未年这道策问题很长,隆庆帝问的是和平之法,他说自己想与百姓共享和平之福,然而成效甚微,又举了《周礼》与汉治的例子,再夸了一通太祖朱元璋,说朱元璋制定的《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等制度精详,若能“达于上下”,则可万世行之。

    然而如今世风浮躁,长厚之意薄,虚伪之习滋,他想兴教化、厚风俗,使天下之人处于和平之治中,礼让之风能够与成周相媲美,该用什么法子才能做到?

    隆庆帝以这题考查诸生,题中写,“众士子综古度今,试究其说,朕将采而行焉。”

    柳贺本以为殿试会考察更实际的策问题,却没想,竟然考了礼。

    殿试这一场考到申时,一道题看似容易,但写起来并非那么轻易,因为考卷的版面足够长,考生又要“综古度今”,又要充分展现才华写出合皇帝心意的文章,难度值其实是x的。

    柳贺先闭目沉思了片刻,不管怎么说,他得先分析一下考题,之后再思考该如何下笔。

    殿试文章的确该慎之又慎,而这道题考察的是礼,其实说的就是该如何究治教化的问题。

    此时考场中,其余士子也都在埋头苦思。

    在殿试之前,柳贺也曾认真磨炼过自己的策问,这道考题虽长,但只要将核心找到,对皇帝的想法进行肯定,再从古今礼仪教化之范例中选到实用的、能够用于明王朝实际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殿试考的其实是士子的立场问题。

    就以这道题为例,如果隆庆帝真的需要兴礼教的方法,满朝文武臣工谁人说不出几十条?嘉靖初的大礼议大臣们可是与皇帝们拉锯了数年,围绕的核心便是一个“礼”字。

    柳贺思索的时间够久,他身旁的黄洪宪等人都已经开始动笔了,他仍不紧不慢地思索着。

    “会元似是遇了阻碍?”工部尚书朱衡笑道。

    “莫耽误了时间才好。”兵部尚书郭乾道。

    郭乾与朱衡俱是老儒,两人虽未入阁,但朱衡是嘉靖十一年的进士,满朝臣工中,官龄比他早的也不多,郭乾则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这两人和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都不和睦,但既是

    资格老,在殿上总能说上几句话。

    过了一会儿,柳贺先在稿纸上将文章框架写下,反正时间还早,他可以慢慢构思。

    柳贺虽觉得文章要顺着皇帝心意写,但也不能事事捧着皇帝,这涉及到为官之人的节操。

    大明朝的读书人信奉的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在礼法上,部分士人甚至是可以“为天子之师”的,虽然这只是一个美好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