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节
第(3/4)节
1章。[51章建议重温,因为很能体现这个公主的性格,方便更能理解这个情节]
没几章就要完结了~
第131章
五月初十,一封文书被紧急送进兰台宫,听闻李毓阅后大怒,长生殿内只听骂声,而从这日始,便不断有公文发往尚书省,数量为前几月总和所不能及。
郑彧更是接连数日都进宫。
一切都太过异常,风声也渐渐流出,原是建邺周边郡县出现突厥人活动的痕迹,先是上元郡,后是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庐江郡、同安郡陆续上报。
得知消息的高门世家,为避将会发生的祸乱,已有开始收拾箱笼,想要效仿先祖南渡之人,只是还未能出府,便立即被禁卫以谋反罪为由围府。
这些消息难以下达不识字的寻常百姓家中,他们都皆以贵族动向为准来判断局势,而其余郡县的士族又以建邺为准,倘若此时身处建邺的世家有动,必会牵动各地,使得众人胆战心惊,先一步乱起来。
可强行围府,更使得其他知晓内情的世家认定形势危急,由裴敬搏为首的身在建邺的士族纷纷上书求李毓给个说法。
要是不能抵御突厥,便趁早让他们渡江往南边去。
李毓为安这些人的心,只好遣人去寻逐渐开始不问政事的王宣,琅琊王氏偏爱清谈,他于世林中,到底还是能说上一二。
而在派人前往去请王宣的次日,丹阳郡的文书也火急火燎的送来,函封中所写的亦是发现突厥人的行踪,似与废太子李乙有所牵连。
李毓再也坐不住,丹阳郡是离建邺兰台宫方向最近的郡县,他急诏舅父郑彧入含元殿商榷。
年过半百的郑彧体力大不如前,即使得了圣恩,能乘车到含元殿基前,可还有百级台阶要爬,等好不容易站在殿门外,已是累到连喘不止,掏出怀中帕子擦了擦额角的汗,随后仔细收好在怀里,进殿行礼:“臣郑彧拜见陛下。”
对于这位亲舅父的喘息,李毓只看了一眼,半句关怀没有,直接质问道:“大郎、七郎他们为何还迟迟找不到李乙的踪迹?”
郑彧揣着手在身前,即使心里不大好受也不敢多说半句,努力尽着臣子的本分:“已经以江淮吴郡为中心,向四周大范围的搜寻,江淮郡王李湜之的官邸也派兵驻守,七郎接手了他所有文书往来,只要李乙藏身在那里,或是要与李湜之联系,都逃不了,想来应该不久便会有消息。”
“现在就有消息,我刚刚收到了丹阳郡的文书。”李毓冷哼一声,讥了句,“他都已经和突厥合谋要直取建邺了。”
听见前半句,郑彧严肃以待,可等后半句传入耳中,紧绷的表情变得懈怠,随即大笑起来,心想黄口小儿便是黄口小儿,还是得靠郑氏:“突厥远在天山以北,还被征虏将军王桓挡在隋郡之外,相隔数千里,如何能来取建邺?便是突厥铁骑踏破阳关,驿户骑五百里快马,短短三日就能收到消息,怎会像现在这般毫无平静?且天下有六百八十郡,一千五百二十四县,郡县便有两千两百有四,而建邺与隋郡中间横隔着的是三百郡,又有守军,突厥要到建邺,绝非易事,又怎会半点战火都没有。”
郑彧素来便不信上元郡等地方出现的异常是突厥人所为,劝诫道:“陛下莫要中圈套,想必就是李乙放出来扰乱人心的,要趁乱回到建邺,夺回帝位。”
李毓最烦的便是旁人这副自以为是的说教嘴脸,只是对这番有条而不紊的披肝沥胆之言,倒是也认真听进去几分,但他心中也仍还有疑虑:“王桓?舅父莫要忘了,其子王烹虽写了篇文书指认李乙谋反,但这位征虏将军可没有半点表示,听在西北的那几个族叔说,王桓在得知王烹、林从安背主后,还怒骂林从安,由此可知王桓心里还是支持李乙的,要是李乙寻他帮忙,未必就不会答应,配合李乙放突厥人从隋郡入本朝国土。”
他谨慎的说道:“《周易》有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不论真假,都绝不能懈驰,建邺必须守住,光靠禁卫和金吾卫还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