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节

第(2/3)节
的氛围中,魏檗尚不知道自己一语成谶。

    她给大家讲开沟技术。这项技术四十年后,在黄淮平原和长三角一带,获得极大成功。看似简单的开沟,其实并不简单。

    每条沟的间隔距离、宽度、深度,以及上款下窄的尺度,都有严格的标准。

    原理很复杂,魏檗考虑到大家的接受能力,没有讲天书似的原理,只把挖沟的标准告诉大家。

    每条沟要保持上宽下窄的梯形或倒三角结构,上口至少要40厘米宽左右,深度至少20厘米,每隔80到100米要开一条沟。

    李静、孙天成、王阳这三个要实施项目的农技员听得很认真,其他农技员却问题一个接一个。

    “40厘米宽是多少?我要用尺子比着挖吗?”

    “梯形是什么形?”

    “魏科长,上宽下窄您不用说。在土里挖沟,还能上窄下宽吗哈哈哈。”

    “左右!左右!四十五厘米也行,但七八十厘米就过分了!”

    “梯形是这样的!”

    魏檗在黑板上画了个梯形的横截面。

    没当过老师的魏檗,被一群“问题学生”搞得头疼不已。

    连带着对李静、王阳、孙天成三个认认真真听课的“好学生”都带上了有色眼镜。

    她不那么放心得再三给李静三个人强调:知道大家都是种田的“老把式”,有丰富的经验,但是这项任务要严格执行标准,不能按自己的经验“搞创新”,随意改变开沟的参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我说的这些参数都拿笔……

    魏檗说着,往下一扫,全部人大眼瞪小眼,别说拿笔,脸前连张纸片都没有。

    “你们!你们啊。”魏檗无语了,又让苗有发帮忙找本子和笔发给大家。

    没想到农技站也不是什么“文风鼎盛”的单位,翻箱倒柜,拢共找出来四个泛黄的本子,□□支铅笔。

    “行行行,这样吧。”

    魏檗给了李静三人一人一个本子,其他人凑合凑合,从本子上撕张纸。把开沟的技术标准又重新讲了一遍,在黑板上画上图,标上数据。又盯着农技员们原原本本抄在纸上。

    至于这些本子和纸之后的命运,就不是她能操心的了。

    召开这次开沟技术培训班之后,心有余悸的“魏老师”再也不开班教学生了。

    于明忠跟她说:“乡里人文化低,你不能指望都跟你们学生似的,听听就懂。得手把手教。”

    “确实。”魏檗心有戚戚,“不勤盯着,我也不放心。”

    魏檗鼓动于明忠出头,带着农技站里的三个人,顶着日头,每个村跑了一遍。但于明忠镇里工作忙,技术上的事情,他也看不太明白,跑过一遍之后,完全交给魏檗,不怎么问了。

    其他两个人,苗有发老实,魏檗叫他,他就跟着,魏檗有时候想不起来喊他一起,他自己也不会主动问。

    齐大伟嫌辛苦,没了于明忠在上头压着,从没跟着魏檗下过村。

    所以多数时候,都是魏檗自己一个人到村子里去。

    山弯村、油山东村和山南村,她去得多,其他没开沟的村子,她也时不时去一趟,看看现在旱情影响,指导一下抗旱浇水。有时候村民们遇上问题,魏檗碰见了,就会直接在地头上找块阴凉地,现场给大家解决。

    上与星辰近,下与白丁亲。

    没多久,山水镇所有村子里,几乎都知道,农技站新分来一个学生。一点儿也没当官的看不起人的架子,问什么都笑眯眯的告诉你。

    “可好了,一点儿也没看不起我老汉。”

    “给俺说了咋治之后,你看俺家玉米长多好!”

    ……

    魏建岭出去给人做木工活,有的主家听说他竟然是农技站魏科长的爹,直呼“真人不露相”。有的从前连水都不倒的抠门主家,听说农技站的魏科长竟然是他闺女,不但给他倒糖水,最后干完活看天太热,还给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