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
第(2/6)节
子怕过刚易折,永宁王什么都好,就是做事不爱留退路,这短短一个月,得罪了不少人。日后若是……”
沈劼道:“倘若瞻前顾后,也成不了大事。若无他这样破釜沉舟的气势,怎么打开盐政的缺口?你看着吧,到他收网的时候,你就知道,现在这一切都值得。”
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谁不想要?即便他已经这个年纪了,看到朝纲重振,旧疴渐除,也难得地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恨不得多活几十年,再大干一场。
大事频生,本该是一年最热闹的过年,和上皇的身体、册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黛玉帮着宋氏把年礼单子拟好,着人送出去。
宋氏又查了一回:“给你外祖母家就这么定了?”
黛玉知道她的意思,今年是头一年她从这边给荣国府家送年礼,规矩就此定下,往后就可以按着今年的“旧例”办了。这单子看着也足够客气了,比照着宋氏给宋子宜的年礼定的,可是和往年林海送的比,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往年我母亲还在的时候,也就差不多这么多年礼。”黛玉摸了摸林华送来的、林海给岳家的礼单,笑着说,“后来怕是因为我过去了,父亲觉得麻烦了外祖母家,过意不去,才加了那么多吧。”
她如今自己理家,漱楠苑的吃穿用度、大小开销自然心里有数。林海本就清高,把女儿托付给岳母是无奈之举,自然要有所表示,把她的开销也算了进去。可惜外祖母家里有些嚼舌头根的不知道,说她“一针一线,一纸一笔,俱是
走的家里的公账”,她听了只觉得难过,寄人篱下,不敢吱声,如今想来,倒是恨自己当时没敢教训教训那些人,替自己父亲和家族的名声出口气。现在她住在叔叔婶婶家,宋子宜和她外祖母同辈,也是为官多年,名声显赫,若是给外祖母的年礼还按着林海当年的给,压了宋子宜一头,传出去难免宋家有意见。何况,自武曲鼎事之后,她越发觉得外祖母家的事一团糟,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外祖母毕竟年事已高,且不愿家里闹大矛盾,有些事懒得管,有些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不知道。久而久之,必有内乱。她也去过藕舫园,看到渔娘辛苦,农庄的农夫想必比她们更甚,才供上些许银钱上来,她吃的用的、收的送的,无不是那些人的血汗,便不愿胡乱大方,给那些明明对她不满的人好处。
宋氏也不再劝,着人送出去了。
王熙凤收到礼单,笑着问周瑞家的:“林家的人还没走?”
周瑞家的回道:“是,来了两个婆子,还在等着回话呢。”
“老祖宗好久没见着林妹妹了,想得紧,特意嘱咐过我,林家的人来了,留她们喝杯茶。我去看看老太太在忙什么,要是她想见见那两个婆子,就领她们讨赏去。”
周瑞家的忙道:“那我再留她们一阵,等二奶奶的吩咐。”
第88章第88章
自武曲鼎事发后,贾母是又气又急。但说句不好的,家里入不敷出了这么多年她能真不知道?一直冷落王夫人、提拔凤丫头,也是因为觉得王夫人躲事,家里还好的时候争着要理家,攒了不少私房,后来看着情况不好了,就把事情推给小辈,自己做好人。这事是凤丫头做下的,说到底,也是他们家确实进账不多,开销过大。凤丫头前一年就说过要削减开支,可各房各院的,谁愿意?最后怨声载道,不了了之。真要说起来,这两年家里最大的开支是什么她也不是没数。桩桩件件都是省不下的,偏偏凤丫头拿了最不该拿的那件!好歹是黛玉自己发现的,自己收回去了,要是林家家传之物真流落在外,被别的人家得了,她老婆子的名声还要不要了?如今别的也罢了,她就怕黛玉因为这事就记恨上他们,因此早早吩咐下了,林家的年礼到了,要好生接待。
凤姐原先不知道那尊玉鼎的来头,等被贾母骂了,“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这事儿麻烦得紧,亏得是黛玉一个人来的,要是叫她叔叔家的人晓得了,能不做文章?就是黛玉自己,心里对她们就没想法?她忐忑了多日
第(2/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