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
第(2/4)节
一柄利剑直插-入心,一点点一寸寸地割开皮肉,直至心底,血肉模糊。
“是不是十二年前的事情?”卫驰眉峰下压,眼神锐利如锋。
叶忠长叹了口气,而后点头。
萧彦年龄和他相当,十二年前的事他哪里知道,必是其母淑妃告知。十二年前,时任户部尚书乃淑妃的兄长,萧彦的亲舅舅。当时他虽年幼,且身在上京,但并非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
当年战败之后,朝中文官弹劾,称是父亲领兵不慎,好大喜功以至判断失误,带兵误入敌方包围,以至全军覆没,生生折损了三万兵马,而父亲和兄长亦葬身其中。
宣文帝为显仁义之心,表面对此事压下不提,并未查抄卫府,也未对卫家其他人动手,不问罪,不追封,只任由铺天盖地的流言将卫家包围侵蚀。
北疆一役,镇北军折损启程,父亲亲信之人皆葬身在北地,了解当年实情之人少之又少,叶忠,可以说是唯一一个知道详情之人。当年他只道,父兄从未做出过错误判断,战败必另有原因,天时、地利、人和,镇北军三样不占,这些都是原因,取胜难度可谓极大。还言当时他因前往幽州交接粮草,故出兵之时不在营中,具体情况不大了解,只劝他节哀顺变。
当年十二岁的他,只沉浸在失去父兄的悲痛之中,还要独自抵挡所有来自旁人的冷眼嘲弄蔑视,根本没心思也没能力去追寻事情的真相。如今回想旧事,叶忠、把柄、淑妃、粮草,军饷……桩桩件件联系在一起,便不难有所猜测。
忽明忽灭的烛火下,卫驰眼色更沉,浸透着几分肃杀之气:“所以,十二年前,你究竟在暗中做了什么?”
第66章
◎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叶忠不轻不重地道出这么几个字来。
话虽简短,卫驰却是听懂了。
顺势,顺何人的势,答案已不言而喻。
当年父亲是手握重兵的镇北军主帅,八万大军横亘北地抵御外敌,试问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兵权在握,何人胆敢妄动。
并非他先前没有想过,只是当时年纪太小,整个卫府几乎倾覆,他连有尊严的活着都困难,更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深想这些事情。时隔十二年,今日听到短短“顺势而为”几字,将他思绪一下拉回到从前。
当年北狄进犯,父兄领八万精兵北上,彼时宣文帝刚登基不久,大周亦国库不盈,北狄正是看中这个新旧交替,朝局不稳的时机,突然出手,杀一个措手不及。
当年朝中亦分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当年宣文帝登基不久,皇位尚没有坐稳。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像一柄双刃剑,若胜,则能助其立时坐稳皇位,且安抚住朝臣和民心。若败,无异于给自己本就没有坐稳的皇位重重一击。
可以当年境况来看,北狄肆无忌惮地进犯,大周不得不出兵抵挡,没有人会拥护一个连边境子民都保不住的帝王上位的。所以,当年宣文帝选择派父兄出兵北上,表面上是保家卫国,护大周子民,实际上是别无他选。
卫驰点了下头,冷声道:“所以叶叔你,当年‘顺势’做了什么?”
当年之事发生在北地,了解情况的人几乎都已葬身沙场,即便心中有个模糊的猜想,但彼时年幼的他却什么都做不了,唯有严格要求自己,日复一日地埋身在军中,告诉自己必要要尽全力,才算是为死去的父兄活着。
叶忠没再倒酒,只清了清嗓子,脸上略显疲态。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深埋在心中,即便他预料到卫驰必会有此一问,也在心中编排过该如何作答,但此时此刻,真到开口要说出当年之事时,却还是难以启齿。
“粮草?军饷?还是援军未到?”当年他年幼无知,如今却已是手握重兵的镇北军主帅,能令三万大军一朝覆灭的情况不多,粮草、军饷、援军未到,唯有这三件事,能够达到。
叶忠再次长叹,阿驰长大了,当真长大了,也算是他这么些年来唯一值得欣慰之事。稍顿了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