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09节

第(3/4)节
  盛母身体本就不好,逃难途中一直硬撑着,到了桂城就坚持不住了。

    丈夫去世,二儿子在逃难中不知所踪,大儿子在北平读大学,战乱一起也不知是生是死,自己一死就只剩女儿孤零零一个人。

    一路逃难的过程中,她也看出了唐宣文和唐母都是好人,便把盛茹慧托付给唐家,溘然长逝。

    当时盛茹慧刚满十五岁,不能成婚。唐宣文二十一岁,战乱前刚刚大学毕业。

    北边的战火一直不熄,他便在城里报社找了份工作,盛茹慧也找到一份小学教师工作。在盛茹慧十八岁那年,他们结了婚。

    抗战结束后又是内战,他们就一直在桂城呆着,直到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唐宣文跟兄长联系上,才于五零年回了北城。

    第119章

    ◎我跟方旭泽在城西租了房◎

    唐家是钟鸣鼎食之家,战乱前几年,唐老太爷就让大儿子一家带着大部分家产出了国;二儿子病重,不能远途跋涉,就滞留在了国内。

    后来唐父病故,唐老太爷料理完后事后也买好了船票,打算在三七年十一月带着二儿媳妇和二房的两个孙子也出国去,结果七月就发生了战争。

    唐母当时南下除了去沪市接小儿子,也想回一趟姑苏的娘家。不料滞留桂城十数年之久。

    幸好一家子平安,战乱起时唐母的大儿子唐宣贤带着妻儿和老爷子往西跑,后来又一路南逃,去了港城。

    内战结束后国内状况不明,他们本不欲回国,只托人打听唐宣文母子的消息。可唐老太爷身体不好,病逝前想落叶归根。

    唐宣贤把妻儿留在港城,自己带着老爷子回国,并与母亲、弟弟团聚。不过他们没有回北城,而是留在了沪城。

    回国后老爷子身体渐好,唐宣贤把祖父托给母亲和弟弟照料,自己回了港城。老爷子于五五年病逝。病逝前,一家子回了北城。

    盛茹慧是跟着婆婆去姑苏探亲时遇见的盛爱国,当时他改名叫盛民生。

    盛家原是小地主,建国后土地收归国有,盛爱国担心被批斗,不敢回乡,改名换姓在姑苏下面的一个小县城里过活,并娶妻生子。他因为有初中文化,还进了当地的政府机关,当了一个小科员。

    唐家原籍北城,在北城和沪城都有诸多产业,本应该是民族资本家。但唐宣贤回国后把绝大部分的房产、铺子、工厂都捐给了国家,只留了北城一处四合院和一个工厂的部分股权、沪城的一幢小洋房和百货公司的部分股权。

    他离开后,唐宣文以小业主的身份做了沪城百货公司的经理,经济上十分宽裕。

    见到二哥后,盛茹慧还给了一些钱给盛爱国。在唐家搬去北城时,她问过盛爱国后,把他们一家子都调到了北城,还给他买了一处宅子。

    唐大伯在米国经营得不错,一再催促唐家兄弟去米国接任另一半家产。唐宣贤便连催促弟弟去港城与他汇合,再一起去米国。

    可要走时,盛茹慧怀了身孕,胎相不稳,唐宣文就拖到了妻子生下孩子,孩子满两个月,这才去港城与唐宣贤汇合,转道去了米国。

    盛景听完这上述情况,没什么情绪地问道:“这些都是环化胡同那边的人跟您说的?”

    “他说过,我后来也派人去查过。”盛河川道。

    他对盛景的身世有疑惑,自然不会盛爱国说什么就是什么。

    因为盛茹慧把盛爱国调到北城时,给他安排的工作不错,在工厂的财务科做科长,还给他买了处院子。可盛茹慧一离开,盛民生就把名字改成了盛爱国,还把原来那个四合院卖了,自己调到了另一个工厂里做工人,半年后又调了一个工厂。单位是一个不如一个。

    就这个问题,盛河川问过盛爱国,

    盛爱国的解释是盛茹慧当时把他安排在唐家的工厂里,因为亲戚关系,他挺受器重。结果唐宣文和盛茹慧一走,他就受到了排挤,新调来的厂长容不下他,他只好想办法调走。后来调的那个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