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69节

第(2/3)节
所谓的体仁院,除了每月向太上皇汇报江南之事外,还握着当年太上皇还在位时的内务府,现在的龙首宫采买的差事。

    按理说十几年下来,每年还一、二十万,当年的300万银子差不多应该快还完了。

    甄家一开始还钱倒是很积极,甚至一度缩衣节食,三年内咬牙还了60万两。

    但自从太上皇病重,成了太上皇后。

    这捞到的银子并没还给户部,而是进了龙首宫。

    后面甚至连最后连江南盐税的事,也让甄家参合了进去。

    所以一听皇帝对勋贵不满的一些话,甄老太妃就明白,欠的钱那是必须还的。

    但太上皇还活着,两边都要银子,那不是往死里逼甄家?

    既然这样,那除了和皇帝对着干,甄家其实已经没了第二条路了。

    而且整个江南和朝堂上,有的是官员不愿意皇帝碰盐税和清查例年亏空的事。

    安乐郡王一找上甄老太妃,两人也不知道谈了什么,当天晚上老太妃就亲自送了一碗莲子羹给太上皇。

    好在皇帝这几年也不是白当皇帝的,太上皇居住的龙首宫不说全是皇帝的密探,可只是盯着安乐郡王还是不难的。

    安乐郡王去见甄老太妃的事,夏守忠连夜就汇报给了皇帝。

    一开始皇帝和夏守忠根本没想过有人会把目标放在石仲魁身上,毕竟比他重要的朝臣太多了。

    甚至随便一个掌兵的勋贵都比他重要十倍、百倍。

    而且皇帝一心防备的只有安乐郡王和几个兄弟,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自己那位不安分的侄子,找老太妃向太上皇求情。

    要不把他放出来,要不去封地就藩。

    可想来想去,只要人不傻,任谁都知道安乐郡王离开了龙首宫,必然会被皇帝和绣衣卫找麻烦,甚至一个风寒病死,谁也查不出结果。

    左思右想无果后,皇帝只能准备着如何应对太上皇,可能对安乐郡王的安排。

    而甄老太妃去见太上皇时,说的话很简单。

    一句‘老身那老姐妹真是好福气,前有探花郎女婿,现在又定下了个连中四元解元公当孙女婿。’

    这话咋听着毫无问题,可在太上皇一听就知道说的是贾母。

    而且在他看来,这是贾家和王家在双边投注,有脱离自己控制的迹象。

    直接下旨训斥贾家,或者把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的位置上调离,绝对是最愚蠢的做法。

    想挽回局势,最简单、最直接、成本也最小的破局点还在石仲魁头上。

    第102章马道婆

    最好让皇帝对石仲魁起了疑心弃之不用,那石仲魁、贾家和王家就得再次靠拢到他的羽翼下。

    再说即便皇帝不高兴了,也不会为了一个举人,或者进士就和自己这个亲爹翻脸。

    而太上皇的办法也很简单,以稻田养鱼成功,会为京畿之地增加十几万但粮食为理由,封石仲魁个一等神威将军或者最低的三等威烈将军的爵位。

    把石仲魁拉到勋贵阵营里,他想左右逢源就没那么容易了。

    顺带着安抚和震慑住贾家、王家和其他勋贵。

    但要是提前在会试还有一个半月时公布这事,等于断了石仲魁科举的前途。

    人家是有机会夺得六元魁首的人,即便是给他个世袭爵位,心里百分百也会有怨气,甚至怨恨。

    而且说石仲魁此时已经是天下读书人的期望,甚至是儒教的未来,那是一点错都没有。

    一旦大周出现个连中六元者,就意味着大周儒学进入鼎盛期。

    不仅朝廷有面子,也必然有大量年轻学子和孩童,会以他做榜样努力读书科举。

    周边的小国比如同样儒学兴盛的高丽、南边的西香国也会因为这事,兴起读书的风潮,同时对大周也会一定程度上的更恭敬和忌讳。

    所以太上皇没那么傻,和天下读书人对着干。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