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3节

第(1/3)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

    【哭昭陵,顾名思义就是到唐太宗的陵寝前去哭诉。】

    李世民听到这里,不由得哑然失笑。

    这……如何因果啊?

    【这不止是所谓的唐朝“习俗”,而是将哭昭陵放到了唐朝制度中的规定。】

    【——凡臣子百姓有冤情未申时,可到唐太宗的陵寝前哭诉。】

    【唐朝李洞逸曾言:“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李世民,大唐的白月光,众人心尖的朱砂痣,哪怕在他去世之后,也依旧心怀惦念,难以忘怀,而每遇到不公不平之事等,在臣子与百姓心中,李世民的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如果太宗皇帝还在,那些冤情和委屈,便可逐一抹平,毕竟那是他们无比信任和尊敬的帝王啊。】

    【“帝王”一词,放在李世民身上,已经不止是一个形容词了,它更被李世民赋予了难能可贵的意义。】

    李世民早已收敛了笑意,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他握紧双手,感受着众人的目光再次汇聚到自己身上,只觉得肩上之责越发清晰,脚下之路尤等一往无前矣!

    天幕曾说,他将开启这扶摇而上的盛世大唐。

    扶摇而上……也不知这盛世大唐能发展到如何鼎盛?

    【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大唐一路扶摇而上,直至开元年间,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开元!!”

    李隆基骤然激动起来:“是……朕?”

    第22章哀歌之局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开元年间?

    听到这里,李隆基霎时就激动起来。

    为帝者,谁不想让一个王朝在自己手中发展到鼎盛,从而名传千古,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更何况李隆基一直将唐太宗视作榜样,万分推崇,同时也一直在致力效仿太宗,虚怀纳谏,欲将大唐在他手上推往另一个高度,甚至开创一个能够比肩甚至超过“贞观之治”的盛世出来。

    而现在天幕告诉他——在开元年间,唐朝真的进入了全盛时期!他真的做到了?!

    这怎么不让李隆基欣喜若狂,心潮澎湃!

    底下群臣反应过来,立即也都面露兴奋惊喜,齐齐躬身朝帝王恭贺。

    高力士也是欣喜激动,俯身恭敬朝帝王道:“要先恭喜陛下得偿所愿了!”

    李隆基禁不住笑起来:“朕之努力没有白费就好。”

    看来天幕接下来是要讲他了。

    先前太宗之文治武功,听得他心中激荡,并引以为豪,而现在,终于轮到他了吗?

    李隆基脸上笑意不减,正是意气风发之际。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起贞观之治后,大唐还会进入更加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李世民也不禁面露笑意。

    他望着其下众臣,语气轻松且愉悦:“也不知开元年间又究竟是个怎样的盛况。”

    而那时的继任者又是何种模样?

    能把大唐再推往更高的位置,开启全盛时期的大唐盛世,想必定然也是出类拔萃,明君贤君之辈。

    而他之子孙中能再出这样一位帝王,叫李世民如何不心悦满足啊。

    【开元年间,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

    【而这一时期的治世之盛景,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完成的。】

    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李隆基内心更为志得意满。

    如此功绩成就,他李隆基必然也将名垂千古,于万世传诵!

    【唐玄宗李隆基很崇拜太宗李世民,所以一直将李世民视作榜样,并效仿李世民虚心纳谏之举,将李世民“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张奉为圭臬,于是开元二十年间,名臣贤相等不断涌现,一个接一个栋梁之材的出现,为大唐盛世不断添砖加瓦,经由唐玄宗李隆基执掌的大唐,终
第(1/3)节
推荐书籍: